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学生需要诵读,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还需要适量的练习。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点拨;练习
中国古诗文是中国人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文言文占二分之一的篇幅,它们就是半壁江山,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因年代久远,学生阅读和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言色变”,学生对文言文更多的是厌烦和害怕。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生需要诵读。姚鼐强调“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祗久之自悟。”(《与陈硕士》)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教学可以吟诵为主,让学生通过诵读切身体会文言文韵律之美,言辞之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诵读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可以齐声读,分组读,重点诵读,教师亦可以领读。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教师不仅要注意诵读的形式,更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节奏和语气。
如《过秦论》的首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教师可提示,学生诵读要读出语势,体现秦王朝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的优势。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一唱三叹,“贤哉,回也”,教师可指导学生应以缓慢的语气诵读,突出孔子对学生安贫乐道的欣赏和赞美。
文言文中古代诗歌的韵律感更强,学生在吟诵中更能体会到诗歌之音乐美。在教学中,课堂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诵之后,学生可能还是“不求甚解”,那怎么办呢?请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师点拨环节。
其次,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可点拨词语,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字词。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章句》)可见掌握字词,是读懂篇章的基石。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注释先初步理解文章,然后教师点拨重点和难点字词,扫清文字的障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教师可将“舞”和“泣”重点讲解,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教师不仅要点拨字词,也需要点拨章法。《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章法为文章的组织结构。学生诵读之后,教师要点拨文章的思路。如《前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情感为线索,积句成章。《过秦论》中,“‘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末层层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评)教师点拨章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还需点拨情感。情感是文章的核心,更是诗歌的灵魂。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写文章的人因为情动从而进行创作,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文章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是幽深的意思也将显现。可见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尤其重要。那么,课堂中教师点拨情感,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如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薄雾浓云愁永昼”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篇弥漫愁字,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愁情,进一步比较两种愁情之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加以点拨。《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述的这种亲情,读之无不令人潸然泪下。教师可以点拨文章中陈述的忠情和亲情,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感情。
最后,学生需要适量的练习。诵读和点拨之后,学生已经掌握和理解了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课堂上或课后解决难度相当的习题。既是对字词和章法的复习,又能够温故而知新。
教师也可以开设习题课,在课堂上通过习题进行总结和巩固,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语文教学不在于和其他学科抢时间,而在于提高课堂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掌握了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积累了文言词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课外的文言文篇章,让学生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学生对中国的古文化有所了解,体会到了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了对中国古诗文的兴趣,而不是“谈文言色变”。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鉴賞名家名作,可以带领学生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等。
学生在学习中,以掌握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为基础,长期积累,会拥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不仅可以在高考中稳操胜券,也可以欣赏中国古诗文的神韵了。
作者简介:
杨小凤,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