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艳
摘 要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结构化数字资源。本文在概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结构及高年级学生特点,使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可视化学习中的应用成为可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究微课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弥补知识缺漏,对所学知识及时梳理;突破技能学习建构过程中的疑点、难点与重点三方面的应用过程和方法,实践表明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关键词 微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1-0012-02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在于减轻学习者的认知成本与学习负担。
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较少。微课程的设计制作迫切需要由更多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笔者就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可视化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开展系列应用研究,以期探索总结出一种更符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结构特点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是促进学生小学阶段数学能力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进行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大量知识需要梳理,充分照顾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层的教学设计,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尤其是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带领学生步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之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层次探索,培养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技巧。
二、微课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的优势
一方面,微课时间简短的特点正好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相吻合,当小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这段时间学习微课课件时,微课可以发挥最好的效果。另一个方面,微课生动形象和趣味性的特点恰好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对微课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可视化学习中的应用
(一)应用微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视频型微课的主体为视频,通过视频的技术实现静态向动态显示的变革,在视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静态封闭的教学内容过渡到开放的新形态。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要求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明晰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范围大于两边差小于两边和,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律,学生极易混淆,如果单纯按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发现之后接受式学习记忆这个规律,由于定理的抽象,在今后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会很快忘记这个规律,无法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范围。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一段视频微课动态呈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取整厘米数)”的解题过程,借助微课清晰呈现学生每一个推理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假设第三条边为1厘米,将5厘米线段与1厘米线段一起下压靠近最长边8厘米的过程,发現如果第三条边是1厘米,会出现缺口围不成三角形,确定三角形第三条边的最短范围;动态呈现第三条边从4厘米开始不断延长的过程,第三条边不断延长的同时将5厘米线段不断往外顶起,直到将8厘米与5厘米的折线顶成一条直线,此时也围不成三角形,确定三角形第三条边的最长范围。通过视频的技术实现静态向动态显示的变革,帮助学生明晰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全课设计注重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二)应用微课,弥补知识缺漏,对所学知识及时梳理
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化百分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六年级学生在接触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各种数后,对小数与分数、小数与百分数、分数与除法等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感觉非常混乱,急需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形成清晰的概念。同时,因为知识的连贯性,不少学生由于小数除法方法掌握得不好,对小数除法产生畏惧,直接影响了本课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新授课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弥补学习小数除法时的缺漏。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新授课的同时,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时梳理,还兼顾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我在新授课时,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一段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的微课,帮助学生及时补缺,归纳总结,理清思路。同时,“微课”支持重复学习,当学生观看一遍不理解时,可再观看多遍。课后,我利用早读及午读时间,不断利用课室白板播放微课,同时配以相应练习。在微课的带领下,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练习,微课的重复播放,学生耳闻目染的同时强化巩固知识,最终达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反复认知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习效率的效果。
(三)应用微课,突破技能学习建构过程中的疑点、难点与重点
应用传统与现代的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为技能获取者提供碎片化、可视化、结构化、非线性的学习体验。应用技术,实现复杂技能可视化、步骤过程可重现,降低技能获取阻力与技能内化阻力。从而,减轻技能建构成本与学习负担。
“老師,这题是用方程还是直接用乘法计算?”这是在我讲解完《分数混合运算三》之后,学生遇到分数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常常向我提的一个问题。
这是解决分数问题的难点:找出题目单位“1”的量,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从而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告诉学生: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如果单位“1”的量未知,就用除法计算。那么,学生就会陷入枯燥的方法死记,而不是从题目的理解中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因为忘记了机械的方法或者是对方法记忆的混淆,导致大量出错,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接下来的内容是由此而延伸出来。于是,在课后,我运用微课对本课内容层层分解进行了分层次碎片化处理,将本课内容分为学习前基础资料复习: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解决分数问题微视频;拓展延伸三部分内容。微视频是一组对比练习,在5分钟内将重点内容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对比中构建解决分数问题的模式,归纳总结方法。“微课”形式和手段新颖、多样,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在形式单一、传统封闭的课堂引入“微课”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眼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反复观看微课,在微课的带领下,举一反三做练习,练习准确率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课堂中使用微课深有感想,有的说:第一次接触微课,让我明白了怎么画图和怎么找到单位“1”;有的说:看了这次微课,觉得这次微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时候该用方程,什么时候不该用方程,这个微课很清楚、明白;有的说:我感觉到这节课十分神奇,能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地改造成电视,我们知道了很多,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奇妙。……
“互联网+”时代,微课的教与学已经风靡中国的教育界,成为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和必然趋势。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又一次突破,它创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减轻了学习负担,缩小了教学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经检验是具有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
参考文献:
[1]岑健林.微课定义与特征诠释[J].教育信息技术,2017(7):79-81.
[2]王统增,冯琦.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育信息技术,201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