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传
一直以为丰富多彩的区域地理应是学生的“最爱”,也最易掌握,经过一次问卷调查,才发现它居然成为学生的“最怕”,是学生陷入地理学习困境的“罪魁祸首”,连抽象的“地球的运动”都可以靠边站。那么,区域地理难在何处——我认为,问题应该根源于中考指挥棒的方向和学生意识里的“繁与杂”。
区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分量,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是学习区域地理,因此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区域地理内容多、杂、乱,不知何为重点。”会产生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是初中地理教学长期适应初中各级评价性考试的结果,2005年开始,福州地区地理开始进行等级考试,这也意味着我们地理教学也有了中考这根指挥棒,平时教学多偏向考点内容,教学过程难免划重点,背考点,试卷设置的考点也以零散的区域要素或区域特点为主,而体现认识区域研究思路的题不多。正是这种短期功利性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区域地理教学思路整体性的把握。2017年福建实行省考制度,在《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地理》中,明确规定要求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上要以教材的某区域为案例,不仅要掌握本区域的学习方法,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以局限在本区域的内容和方法)。那么如何正确地让学生认识区域,分析区域呢?可以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去探讨。
区域地理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去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一国家或地区都按同一套路讲授,学生在毫无新意的授课中会产生排斥心理,逐渐丧失学习热情,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避免发生上述的情况呢?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其中,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主要分以下几步:①阅读教材;②学生运用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分析教材,整理笔记;③教师巡查,根据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④把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出来,请全班同学评议其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⑤学生可根据建议重新阅读教材、理清思路、修改笔记。
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整理出条理清楚,能体现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且较简洁的笔记。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读书”,即掌握了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仍可凭借课堂所学,去认识掌握所需要的地理知识。大部分学生反馈这种学法有益于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受益匪浅。只是这样的学法只能偶尔穿插上几次,因为这种学法所用的时间较多,太常用会耽误教学进度,最关键的是程度较差的学生不太适应,不仅跟不上还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常有这样的困惑:
(1)对教材内容能理解,对教材外的问题情境却无法用已学知识去解决。
(2)复习时感觉都会,考试时却是很茫然。
这些情况说明:同学们以零散的方式学习区域地理,没有建立知识体系;知识点间的迁移能力不足,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及时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促使知识系统化,从而能从大局上把握各知识点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提高学习能力。而要想较好的达到此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拓展区域地理的实际应用,思维导图仅用一些简单线条和几个关键词等,就能把一节课的内容整理并浓缩成关键词,将其相互联系组成一张图,减少了记忆量,条理也更清晰,使知识的管理和应用系统化。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如下图)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步骤:先明确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接着去分析该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是指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条件则包括人口、民族、农业和工业、交通、文化等,并要注意分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不过在分析不同的区域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考查发达国家,考查日本是主要分析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条件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而学习美国就着重点在于认识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则更注重强调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思维导图的作用贯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它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方面效率更高。复习区域地理时可利用这张思维导图考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借助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教材外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能更好的巩固知识点,达到书越读越薄,越读越轻松的境界,能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通过学习区域地理有利于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同时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饱览世界各地风土人情。我们地理老师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把区域地理当做美学欣赏课、旅游课来学习,尽量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