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变亲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提要 沁水方言是指沁水县境内的方言。由于山川河流、历史行政区划、方言接触及自身发展等因素影响,沁水方言内部形成了三个方言片区:龙港区、端氏区和张村区。三个片区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同中有异。声母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古知庄章组的分合、尖团音的有无和中古疑影日母字的读音三个方面,韵母差异主要是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分合不同,声调差异集中在入声的归派上。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东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交界,南与阳城县、垣曲县接壤,北与浮山县、安泽县、长子县毗连。沁水县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因位于沁河中游而得名沁水。沁水县下辖七镇七乡:柿庄镇、郑庄镇、龙港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中村镇,十里乡、苏庄乡、樊村河乡、固县乡、胡底乡、土沃乡、张村乡,共239个行政村。
沁水方言是指沁水县境内的方言。现有的研究成果均以声调为条件把沁水方言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无入声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东部有入声属于晋语。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现有成果分析沁水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差异并为进一步划分方言提供材料依据。
我们2015年、2016年两次对沁水县方言进行调查。以各镇政府所在地为调查点,调查了十四个村落:柿庄村、郑庄村、龙港村、端氏村、嘉峰村、郑村、中村,十里村、苏庄村、樊村河村、固县村、胡底村、土沃村、张村,同时兼顾各镇所辖村落的语感差异。通过调查发现郑村、嘉峰村、端氏村、胡底村、固县村、柿庄村、十里村、苏庄村、郑庄村九个点及所辖村落语音大致相同,这些村镇位于县境的东部。端氏镇位于东部的中心且人们讨论沁水县东部方言时一般以端氏镇为代表,这一片区姑且叫端氏区;龙港村、樊村河村、中村、土沃村四个点及所辖村落语音大致相同,这些村镇位于县境的西部,其中龙港村为镇、县政府所在地,所以这一片区叫龙港区。另外还有一个张村,位于县境的西部,这个点及所辖八个行政村,与同属县境西部的龙港村、樊村河村、中村、土沃村语音不同,也不同于县境东部的端氏区,独立为张村区。这与以前人们对沁水方言内部只有东西差异的认识不同。
沁水方言内部三个区在声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古知庄章组的分合、尖团音的有无及疑影日三母读音的变化方面。
中古的知庄章三组发展到今天的沁水方言有三种情况:一是全部读ts类,分布于端氏区的十里村、郑庄村、端氏村、苏庄村、胡底村(这几个点合称“端氏A”);二是全部读tʂ类,分布于张村区及端氏区的郑村、嘉丰村、固县村、柿庄村(这几个点合称“端氏B”);三是ts类和tʂ类分读,分布于龙港区。
表1中古知庄章组字读音
例 字 桌江开二知 趁臻开三徹茶假开二澄 眨咸开二庄初遇合三初查假开二祟照效开三章唱宕开三昌 顺臻合三船 龙港区 tsuo31h53 tshA13A31 tshəu31hA13hao53h53 suə53 端氏A tsuɁ22 tshɛe53 tsha24 tsɁ22hu22 tsha24 ts53ʦ53 suɛe53端氏B uɁ22he53ha24Ɂ22hu22ha245353 ʂuɛe53张村区 uɁ22hin53ha13Ɂ22hu22ha13ao5353ʂu53
沁水方言内部知庄章三组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方言接触、权威方言及普通话的影响密切相关。龙港区是沁水的政治、文化中心,普通话普及程度很高,此地方言已经变得越来越接近普通话。端氏区主要是受长治和晋城权威方言影响。在晋城建市(1983年)前,晋东南一带的权威方言为长治方言。直到今天,长治方言依然是晋东南一定区域的权威方言。目前长治方言的知庄章三组读为ts类。据高本汉(2014:281)可知,二十世纪初凤台(晋城)一带知庄章三组一律为ts类,与今天的长治方言一致。建市以后,晋城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不同地方的人汇聚到这里,为了交流方便,人们开始选择大家都能听懂的普通话,知庄章三组就是在这种交际状态下逐渐过渡到类的。今天的晋城话知庄章三组读类。就底层来说,沁水方言知庄章三组应该是ts类,端氏A依然发这个音类。端氏B及张村乡与晋城市、高平市、阳城县地域相连,同时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而晋城市、高平市、阳城县知庄章三组均合并为类,受此影响端氏B及张村乡也读类。
中古的精见(疑母除外)晓三组包括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十母,发展到今天的沁水方言基本遵循洪细音分化的规律,但不同地方具体情形不同:龙港区洪音读k/ts类,细音读类;端氏区不仅遵循洪细音的区别,同时还受到韵摄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分化倾向,在咸山摄二三四等字前精见组与洪音均为k/ts类,晓组为s,其他读类;张村区晓组变化同龙港区,精见组洪音读k/类,细音读k/类。
表2中古精见晓组字读音
例 字 走流开一精 井 梗开三精尖咸开三精 先山开四心 全山合三从姑遇合一见去遇合三溪 监咸开二见件山开三群 咸咸开二匣 龙港区 tsəu44ʨ44ʨi31ɕi31ʨy13 ku31ʨhy53ʨi31ʨi53ɕy13端氏区 tsʌu31ʨi31ʦei22 sei22 tshuei24 ku22ʨhy53 kei22 kei53 sei24张村区 ʌu31ʨin31ʨiɛ22ɕiɛ22ʨhyɛ13 ku22 khy53 kiɛ22 kiɛ53ɕyɛ13
龙港区不分尖团,而端氏区和张村区是分尖团的。张村区的尖团音分类相对整齐,晓组字细音读,精组细音为类,见组细音与洪音一致为k类,保留了中古音成分;端氏区的尖团区分系统并不完整,只有遇到咸山摄二三四等时精组细音读ts类,见组细音读k类,晓组读s,其他韵摄已经合流为类。分尖团的方言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读音一致,如端氏区A精组洪音和知庄章组均读ts类,端氏区B和张村区精组洪音和知庄章组均读类。
在精见组遇细音腭化的问题上,一般认为见组细音腭化往往早于精组细音。官话方言中大部分的尖团音都是团音腭化快于尖音,如石家庄、单县、保山等。而沁水方言张村区精组细音的腭化明显快于见组即尖音快于团音,这应该与方言接触相关。张村区东南两面是晋城市的阳城县,西北两面是龙港区。龙港区不分尖团音,且看不出腭化的先后顺序,显然没有影响到张村话。而东南两面的阳城县方言,精组细音已经腭化,见组细音处于腭化过程中,腭化的次序与张村区一致,只是阳城方言见组开始腭化而张村区还没有。就阳城方言所在的东南区晋语来看,或者均腭化如长治、长子、屯留、沁源等,或者见组腭化而精组不腭化如壶关、平顺、沁县、武乡、高平等,唯阳城方言精组细音腭化为类,而见组处于腭化过程中读c类。显然,张村区精见组腭化与阳城话有密切关系。端氏区精见组在咸山摄二三四等前之所以没有腭化,应该是韵母变化引起的。因为咸山摄二三四等不仅在精见组声母后发生变化,在别的声母如帮组、端组、泥组后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如颜山开二疑母 nei24、面山开三明母mei53、连山开三来母lei24、甜咸开四定母 thei24等。我们推测在精见组声母腭化过程中,咸山摄二三四等韵已经发生了变化,致使前面精见组的腭化中断,保留了中古的声母读音。
另外,与其他一些方言相同,沁水方言中端氏区和张村区晓组与见组的变化并不同步,晓组的变化明显快于见组。张村区晓组变化同龙港区,而端氏区晓组变化却有些特殊,晓组遇咸山摄二三等时读s,其他韵摄前洪细分化,洪音读x,细音读。晓组读s的现象,在晋东南的高平、武乡两个方言点也存在,武乡方言见组在咸山摄细音前也读ts类,而高平方言见组在咸山摄细音前与精组保持着区别,与端氏区情形一致,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表3中古疑影日母字读音
例 字 岸山开一疑 玩山合一疑牛流开三疑 挨蟹开二影 碗山合一影 衣止开三影 二止开三日人深开三日 龙港区 Ɣ53 v13ȵiəu13Ɣi31 v13ȵi31Ɣər53ʐ13 端氏区 Ɣ53 v24 niʌu24Ɣe22 v24 i22ər53 zɛe24〔1〕 张村区Ɣ53 v13 niʌu13Ɣi22 v13 i22ər53ʐin13
〔1〕日母字的读音以端氏村所在的端氏A为标准,下文大凡涉及到知庄章组及日母字的读音均同。
沁水方言中疑影母的读音一方面是语音自身演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方言的影响密切相关。龙港区影疑母在细音韵母面前读舌面前鼻音,与中原官话汾河片保持了一致;而在开口洪音韵母前读舌根浊擦音,不仅与同属沁水方言的端氏区、张村区相同,同时也与上党片的屯留、潞城、黎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等地一致。端氏区、张村区细音韵母前读零声母在上党片普遍存在,也与共同语吻合。
日母字在沁水方言三区中均分为两类,分类条件与共同语一致。端氏区和张村区的读音类型也与共同语一致,而龙港区在止开三前读舌根浊擦音,这是因为龙港区没有零声母,大凡共同语零声母的开口字在龙港区均为舌根浊擦音,是语音系统制约的结果。
沁水方言内部韵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阳声韵和入声韵,阴声韵虽然也有些不同,但并不明显。
3.1.1中古咸山摄字的读音
中古的咸山摄发展到沁水方言的不同区域,不仅有主要元音的区别,而且还有主要元音有无鼻化的区别。这些区别与韵摄的等呼及声母都有密切的关系。
咸山摄的一二(开口二等见系除外)等、三四等知系和非组在三个小片区的主要元音均为,只是龙港区和张村区是鼻化的元音而端氏区是纯元音。
表4中古咸山摄一二等、三四等知系和非组字读音
例 字 贪开一透 南开一泥 三开一心 衫开二生 产开二生 赚开二澄 展开三知 染开三日 范合三奉 龙港区 th31 n13 s31 ʂ31h44u5344ʐ44 f53 端氏区 th22 n24 s22 s22 tsh31 tsu53 ts31 z31 f53 张村区 th22 n13 ʂ22 ʂ22h31u5331ʐ31 f53
开口二等见系和除知系、非组外的三四等主要元音在三个小片区不同:龙港区的主要元音与咸山摄其他等呼一样为,韵母为而张村区的韵母是iɛ、yɛ。龙港区和张村区保留了细音的i介音成分。端氏区的韵母为ei、uei,由原来的细音变化洪音。
表5中古咸山摄二等见系和除知系、非组外三四等字读音
例 字 咸开二匣 间开二见 颜开二疑 全合三从 面开三明 连开三来 甜开四定 嫌开四匣 拳合三群 龙港区 ɕi13ʨi31ȵi13ʨy13 mi53 li13 thi13ɕi13ʨhy13 端氏区 sei24 kei22ɣei24 tshuei24 mei53 lei24 thei24 sei24 khuei24 张村区 xiɛ13 khiɛ22 iɛ13ʨhyɛ13 miɛ53 liɛ13 thiɛ13 xiɛ13 khyɛ13
中古咸山摄在山西方言的许多地方都失去鼻音韵尾,主要元音鼻化或不鼻化,而且不论等呼完全一致,主要元音为低元音占多数,龙港区与此一致。张村区和端氏区的咸山摄主要元音根据等呼的不同都有所分别。张村区开口二等见系和三四等的读音iɛ、yɛ在山西方言中也不少见,如太原、寿阳、大同、左云、右玉等,上党片的黎城、晋城、阳城也是如此。端氏区开口二等见系和三四等的读音ei、uei在山西方言中却不多见。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分布在上党片的沁县、武乡、襄垣。其中武乡与端氏区一致,沁县与襄垣同中有异。
表6上党片中古咸山摄二等见系和除知系、非组外三四等字读音
例 字 咸开二匣 间开二见 颜开二疑 全合三从 面开三明 连开三来 甜开四定 嫌开四匣 拳合三群 端氏区 sei24 kei22ɣei24 tshuei24 mei53 lei24 thei24 sei24 khuei24 沁 县ɕI33 tɕI213I33 tshuei33 mI55 lI33 tI33ɕI33 tshuei33 襄垣县 ɕiei22tɕiei323 iei22 tɕhyei22 mei321 lei22 tei22ɕiei22tɕhyei22
端氏区开口二等见系、三四等的读音ei、uei是如何发展而来的?这一问题的解释涉及其他方言尤其是相邻方言咸山摄同等呼音变、鼻音尾的变化、咸山摄一二等的演变过程等。乔全生(2008:189)将上党片襄垣、武乡方言山摄开口四等帮、端组、来母字读ei解释为“保留的(中古)四等韵没有[i]介音的残迹,也成了证明《切韵》音系四等韵没有[i]介音的活材料”,“襄垣、武乡方言还将山摄开口三等的帮、端组、来母字读成洪音[ei]。……三等韵字读洪音当是受四等字影响类化的结果。”王为民(2017)认为沁县小片(包括沁县、沁源、武乡和襄垣四点)方言中古咸山摄细音字读音状况的形成是很晚近的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鼻音韵尾n变为i。沁县小片武乡和襄垣(唇音和舌音)山咸摄四等读ei韵母不是古音遗存而是创新性音变的结果。从端氏区咸山摄三四等字全部及二等见系字读ei、uei的情形来看,乔全生的看法值得商议。王为民的认识也许更符合音变的事实。
端氏区精见组在咸山摄开口二等、三四等(除知系、非组外)前未腭化为舌面前音t组,依旧读ts/k组。声母腭化主要取决于介音i,可以推测,咸山摄三四等在声母精见组腭化开始时介音就已经消失,精见组失去了腭化的条件,不难解释与其相拼的精见组声母依旧读k/ts、k/tʂ现象。
3.1.2中古深臻宕江曾梗通七摄字的读音
表7中古深臻摄舒声字读音
深臻摄 跟开一见 深开三书 分合三非 品开三滂 林开三来 论合一来 俊合三精 龙港区 k31 ʂ31 f31 ph44 l13 luə53 tɕyə53 端氏区 kɛe22 sɛe22 fɛe22 phi31 li24 luɛe53 tɕy53 张村区 k22 ʂin22 f22 phin31 lin13 lu53 tɕyn53
表8中古曾梗摄舒声字读音
曾梗摄 能开一泥 蒸开三章 冷开二来 争开二庄 冰开三帮 陵开三来 井开三精 形开四匣 棚开二滂 兄合三晓 龙港区 n13 tʂ31 l4 ts31 p31 l13 tɕ44ɕ13 ph13ɕyə31 端氏区 nɛe24 tsɛe22 lɛe31 tsɛe22 pi22 li24 tɕi31ɕi24 pho24ɕy22 张村区 n13 tʂin22 l31 tʂ22 pin22 lin13 tɕn31ɕin13 pho13ɕy22
表9中古通摄舒声字读音
通 摄 蒙合一明 风合三非 翁合一影 弄合一泥 东合一端 从合三从 共合三见 雄合三云 龙港区 m13 f31 ve31 nuə53tuə31 tsuə13 kuə53ɕyə13 端氏区 mo24fo22 vo22 no53 to22 tso24 ko53ɕy24 张村区 mo13 fo22 vo22 no53 to22 tʂo13 ko53ɕy13
表10中古宕江摄舒声字读音
宕江摄 帮开一帮 项开二匣 章开三章 光合一见 方合三非筐合三溪 龙港区 p31ɕi53 tʂ31 ku31 f31 khu31 端氏区 p22ɕiɒ¨53 tsɒ¨22 kuɒ¨22 fɒ¨22 khuɒ¨22 张村区 p22ɕi53 tʂ22 ku22 f22 khu22
如果把咸山摄计算在内,我们可以看到沁水方言阳声韵分合的总体情况:
龙港区:深臻=曾梗=通≠宕江≠咸山
端氏区:深臻=曾梗≠通≠宕江≠咸山
张村区:深臻=曾梗≠通≠宕江≠咸山
同时,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个片区咸山深臻曾梗通宕江九摄变化的快慢同中有异,三个片区咸山摄的变化最快。端氏区和张村区宕江摄的变化快于深臻曾梗四摄,通摄变异最慢;龙港区却是深臻曾梗通五摄变化快于宕江摄。张琨(1983)曾专门讨论过159个汉语方言(包括40个吴语和119个官话方言)中鼻音韵尾的消变情况,得出如下结论:“在本文所讨论的这些方言中,……最保存的一组韵母是后高(圆唇)元音后附舌根鼻音韵尾(*o),其次是前高(不圆唇)元音后附舌根鼻音韵尾(*e),最前进的一组韵母是低元音后附舌头鼻音韵尾(*a/n)。”端氏区和张村区的发展变化符合这一规律,但龙港区有些特殊。
三个片区的差异与语音自身演变、语言接触密切相关。由于各个片区不同性质的音韵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才呈现出不同的语音面貌。同时,一个方言不可能处于独立的发展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地域性权威方言。如张村区北西两面是龙港区,东南两面是阳城县,深臻曾梗摄读后鼻音与龙港区一致,但有的读前鼻音却与阳城方言一致,宕江摄既鼻化又保留后鼻音尾现象显然是阳城方言的痕迹。端氏区西以沁河为界与龙港区相望,东而紧邻晋城的泽州和高平,其宕江摄、通摄读音与晋城、高平一致。虽然受到方言接触的影响,但自身演变的特殊性保证了沁水三个片区不同的特色。
中古的入声韵发展到沁水方言里,有的片区变成阴声韵,如龙港区;有的还保留着入声韵,如端氏区和张村区。
表11中古咸山宕江摄入声字和果假摄字读音
例 字 各宕开一入见 昨宕开一入从学江开二入匣 法咸合三入非 活山合一入匣结山开四入见沙假 车假 斜假 大果 坐果 龙港区 kɣ53 tsuo13ɕyɛ13 fA53 xuo13 tɕiɛ53 sA31 tʂhɣ31ɕiɛ13 tA53 tshuo53 端氏区 kʔ tsuʔɕyɁ fʔ xuʔ kiʔ sa22 tshɣ22ɕie22 ta53 tshuə53 张村区 kʔ tʂuo13ɕyɛ13 fʔ xuo13 kiʔʂa22 tʂhə22ɕiɛ13ta53 thuə53
表12中古深臻曾梗摄入声字和蟹止摄字读音
例 字 急深开三入见律臻合三入来 实臻开三入船 植曾开三入澄 白梗开二入並摘梗开二入知 易梗开三入以 妻蟹 来蟹 悲止 子止 龙港区 tɕi53 ly53 ʂʅ13 tʂʅ13 pi13 tʂi53 i53 tɕhi31 li13 pei31 tsɿ33 端氏区 tɕiəʔ lyəʔ səʔ tsəʔ pʔ tsəʔ iəʔ tɕhi22le24 pɛe22 tsɿ31 张村区 kiəʔ lyəʔ ʂʅ13 tʂʅ13 pi13 tʂəʔ iəʔ tɕhi22 li13 pɛe22 tʂɿ31
表13中古通摄入声字和遇摄字读音
例 字 哭通合一入溪肉通合三入日服通合三入奉土遇 祖遇 具遇 龙港区 khu31ʐəu53 fu13 thəu44tsəu44 tɕy53 端氏区 khuəʔ zʌu22 fəɁ thu31 tsu31 tɕy53 张村区 khuəʔʐʌu22 fu13 thu31 tʂu31 ky53
中古的入声韵在龙港区已经与阴声韵合流,其中咸山宕江四摄入声与假摄、果摄合流,深臻曾梗四摄入声与蟹止摄合流,通摄入声与遇摄合流,与山西南部中原官话的情形一致。端氏区和张村区入声保留喉塞音尾,入声韵有两类:、,基本遵循咸山摄、宕江摄入声为类,深臻曾梗通摄入声为类,与山西晋语其他片多数方言的情况一致。但端氏区和张村区的入声韵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梗摄二等的知系入声字在端氏区里归为类,与梗摄其他入声字一样;在张村区里归为类,与梗摄其他入声字归为类不同。同时,端氏区的入声韵可以出现在清浊各类声母后,而张村区的入声韵只保留在与清、次浊声母相拼的字音中,与全浊声母相拼舒化,与阴声韵合流,规律与龙港区相同。
中古入声韵字在端氏区和张村区都有所舒化,只是张村区入声韵舒化的规律性更突出,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快于次浊、清声母入声字。据王利(2008:148)对晋东南晋语入声字舒化现象研究,“各方言中,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的比例相对最高,这说明次浊声母入声字在各方言中舒化最快,而清声母和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的比例高低在各方言中则表现得不尽一致”。晋语其他地方入声韵舒化的情形也不一致,介休方言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快,清声母最慢;静乐方言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快,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慢;大同、代县方言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快,清声母入声字舒化最慢。可见,方言入声字舒化情况当是方言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与外方言的影响关系不大。
中古的平上去入在沁水方言三个片区中,平声分阴平、阳平,全浊上声与去声合流。但是实际调值及入声变化不完全相同,见下页表14。
沁水方言三个片区声调差异主要表现在入声的变化上。龙港区没有入声,中古全浊入声归入阳平,次浊和清入归入去声,一部分清入归入阴平,这与中原官话汾河片绛州小片入声归派一致。端氏区和张村区均有入声,且清入和次浊入的音高变化与阴平相同,全浊入的音高变化与阳平相同,但二区不完全相同。中古的入声在端氏区还是入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入,全浊入归阳入;而在张村区,全浊入今归阳平,清入和次浊入则保留喉塞音[]。入声分阴阳在晋东南晋语分布广泛,王利(2008:184)从入声舒化后调类归属的角度对晋东南晋语的沁源、沁县、武乡、襄垣、黎城、平顺、潞城、长治、屯留、长子、长治县、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阳城等16个重点方言的入声舒化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在晋东南晋语中,入声舒化后不论声母清浊,大多数归入去声(或阴去和阳去)”。从入声舒化后多归入调值与之相近的舒声调的规律和张村区入声舒化调类归属的实际情况来说,沁水方言入声的发展不同于晋东南晋语,其归调的情况与中原官话一致。很显然,沁水方言入声的发展受到权威方言的影响。
表14沁水方言内部各小片声调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清 浊 全清、次浊 全浊 清 次浊 全浊 龙港区 31 13 44 53 31/53 53 13 端氏区 22 24 31 53ʔ22ʔ22ʔ24 张村区 22 13 31 53ʔ22ʔ22 1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沁水方言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古知庄章组的分合、尖团音的有无、咸山深臻曾梗通宕江摄的分合、入声的变化等方面。沁水方言内部差异的形成与方言接触、地理屏障及历史行政区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沁水县境内东西长南北窄,最大的河流沁河纵贯南北,把沁水全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面为山地丘陵,西面为河谷地,地理屏障使得东西交流减少。沁水县境从北魏至元几百年时间实行东西分治,行政分治和地理屏障直接影响到方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县境内东西交往受到影响,东西方言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方言之间的接触也是影响沁水方言内部差异的因素之一,县境西部的张村区,东南两面紧邻晋城市阳城县,与阳城方言有许多一致地方;龙港区与汾河片中原官话接壤,语音特点接近汾河片;而端氏区处于晋语的包围中,与晋东南晋语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一致。另外,语言的自身演变规律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