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上芬小学 郑亚波
微课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载体,片面地定义微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者过分夸大微课的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用好微课,我们主要结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实际开展了一些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说是“微难”,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精短直观的呈现,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知识点。现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为例(引自笔者参加深圳市说课比赛课例)进行分析。
《有趣的测量》这节课是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的难点是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水的体积,准确抓住这个难点,再利用微课动画展示实验的过程,标注讲解实验的重要信息、数据,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在此微课成功放大了难点,使难点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关注。
1﹒实验方案感疑难
本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来发现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数学研究精神。实验的过程不难,但学生精彩各异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的细节往往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也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客观因素。实践证明,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操作时,用微课展示是有趣有效的。
2﹒动画展示解疑难
学生能否运用结论解决问题才是检验难点是否突破的关键,我们用微课展示解题方法,提倡学生用画图法解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并对实际问题有所拔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辩论与主动探究重要的一环。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为例,我们在微课的使用上进行一些探索。
我们利用微课设计了“数学图形王国一家人”的问题情境:图形王国发生了争吵,图形2 说跟图形1 是一家人,又说跟图形3、图形4 是一家人,这是怎回事呢?(图1)学生的求知欲一下点燃了,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三角形可以按照角来分类,也可以按照边来分类,充分体现了分类标准不同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图2)(图3)
图1
图2
图3
有趣有效的导入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为例开展一些研究。
怎样突出周长概念的意义,我们的设计是利用微课播放三只小动物比赛的场景(图4),学生注意力迅速聚焦在三只小动物的比赛路径上,通过这个比赛,学生很明显发现比赛结果的不公平,小猴子作弊了,小羊没有跑完全程(图5),小马才跑完了全程,教师及时指出像小马这样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图4
图5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微课不能充斥整节课,更不能完全替代所有教学活动。微课本身具有短小、简便、高效的特点,笔者认为微课要“微”用,要用得简洁、巧妙,既要符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本学段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又要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