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考察指导期间,来到位于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旧居,听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介绍,并作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保护规划引导控制,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严格保护,通过挖掘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和功能,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既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彰显了城市个性魅力,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案例”。
先农大院全景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和877幢、126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也有近代西方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之说。天津市围绕城市特色挖掘和历史文化传承,加强规划管控,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使位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文化传承功能,并着力建立完善了“总体、分区、控规、建筑”四个层面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保护规划体系。在总体层面,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在分区层面,编制了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在控规层面,编制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在建筑层面,为每幢历史风貌建筑编制保护图则,将地理位置、建筑面积、产权情况、房屋完损状况、历史文化背景、照片等资料建立数据库,成为保护利用的依据。
天津市创新开展城市设计,将其作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使历史街区保持舒缓开放的历史氛围与尺度肌理。细化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导则,从保护要素认定、保护对象分类、风貌街道与公共空间保护等方面,提出规划控制导则和保护要求,将管理要求细化到每条街巷、每栋建筑。严格建设项目规划管理,运用三维空间系统,从整体区域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对新建项目,深入推敲建筑方案风格、装饰、色彩、材质、屋顶、围墙等设计细节,确保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对保护建筑修缮项目,制定建筑修缮设计和施工标准规范,保证保护建筑修缮原真性。
原大清邮政津局大楼
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天津市通过保护性规划引导控制,创新性城市设计,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演进脉络,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城市符号,提高城市品质。
曹禺故居
静园
天津市敢于制度创新,注重顶层设计。2005年,天津市颁布实施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将“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界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对历史风貌建筑确定、保护和利用、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成立了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监督员队伍,形成了“政府引导、专家咨询、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全方位保护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其中,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全国范围内的专家组成,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评审工作;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是专门负责历史风貌建筑腾迁、整理的国有企业;来自各方面的社会监督员,则为历史建筑保护织就了一张紧密的监督网络。
利顺德大饭店
坚守工匠精神,务求保护质量。加强执法检查,严肃查处擅自拆改、违规装修等历史风貌建筑违法案件,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照“修旧如故,安全适用”原则,以财政补助形式激励社会资金注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领域,大规模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分阶段逐年开展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功能。“五大道近代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项目”和“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项目”先后于 2004年和2011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6年,“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詹天佑奖自设立以来,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近代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类项目。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是乡愁的依托。天津市处理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敢于制度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坚守工匠精神、务求保护质量,全方位严格保护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让市民望得见乡愁,为子孙后代传承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只有让历史建筑活起来,才能激发它的生命力。天津市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在保护优先前提下,通过依法保护、抢救真迹、腾迁整修、活化利用等手段进行保护传承。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园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梁启超旧居、静园、曹禺故居、庆王府、先农大院、利顺德大饭店、原大清邮政津局等历史风貌建筑经整理后,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让建筑遗产活起来,让群众和游客走进去,让沉睡的房子醒来讲述天津故事,历史风貌建筑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亮点和人文地标,成为天津独特的城市名片和对外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注重宣传交流。在报纸、网络等媒体连载历史风貌建筑和天津人文历史,出版《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等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相关书籍,举办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五大道国际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歌舞展览等活动,制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五大道》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国际频道播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2017年,五大道文化旅游区被授予“海外游客最想去的内地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坚持历史风貌建筑共建共享,聘请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领域市民作为社会监督员,参与历史风貌建筑重大决策论证和监督执行,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遗产会增加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大大提高城市的整体价值。老街道、老房子会丰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感受,唤起人们对城市的依恋感,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向心力。天津市通过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挖掘整理,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小镇,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创造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天津案例”。
五大道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