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唯一足以称“大家”、足以和那些最优秀的男作家并肩而立的女作家。
她创立的“易安体”,就连有着“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都在刻意模仿。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也是高得不得了。特别是她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元丰七年(公元1084 年)出生在齐洲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李家虽称不上是名门望族,但也是一个世代书香门第。50 年后,李清照曾在一首长诗里写道:“吾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可见她“父祖”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望的。
她的父亲名叫李格非,字文叔。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经学、史学、词章、文学理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宋史》有传,说他“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记得则更为具体:“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而名其堂曰‘有竹’。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日数十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鸡肋集》卷三《有竹堂记》)。
她的母亲姓王,是状元王拱辰(他19 岁就中了状元,可能是整个科举时代最年轻的状元)的孙女,也是饱读诗书。
李清照的出生,对于李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李格非这时大约已经40 岁了,还没孩子。我也没查到李清照有弟妹,她应该就是李家的独生女吧),但在一派喜气之下,也不免有些遗憾:要是个男孩儿就好了。
李清照两岁时,父亲就去了京城,在太学里,做了一名学官。他在离家时,一再叮嘱王氏,一定要教女儿读书,等他在京城站稳脚后,就会把她们母女接到京城去。
李清照自幼聪明伶俐,在王氏的教导下,书读得很好。因父亲在京城做官,读书之余,她常缠着母亲,要母亲给她讲讲京城里的事。王氏也没去过京城,只能把自己从书上看来的关于京城的事情讲给她听。
一次,王氏教小清照吟诵柳永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小清照瞪大双眼,问母亲京城比钱塘如何。母亲告诉她,这词里描述的是好几十年前的钱塘。现在的汴京比起当年的钱塘,不知要繁华多少倍呢!从此,小清照就每天都盼着爹爹能早点把她接到京城去。
元佑六年(公元1091 年),李格非因“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终于当上了太学博士,有能力把妻女都接到京城了,小清照高兴极了。等到了京城,她发现京城的景物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好。
李格非与很多有名的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都有很多的来往。小清照常听他们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词,可谓受益良多。小清照也在有意无意地以这些当世一流文人为参照,来塑造自己。每天读书、作文、赋诗、填词,学琴、棋、书、画,当然也少不了玩儿,日子过得极为充实。
李格非对女儿的学业也很关心,一有空闲,就会给她出个题目,来考考她,看她最近学习有没有偷懒。小清照一次都没有让爹爹失望过。李格非有时也会把她的诗文拿出来,向朋友们炫耀。朋友们看了,也都说好。据《风月堂诗话》:一次,晁补之在读了小清照11 岁写的几首诗后,不由大为称奇。特别是对她诗中的“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等句,赞不绝口。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李清照16 时写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碑诗》(二首):
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其二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苑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张文潜,即张耒,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中兴颂》是上元二年(公元761 年)唐人元结为歌颂大唐结束“安史之乱”写的一篇颂(韵文的一种)。元符中(公元1098 至1099年),张耒过永州,在位于湘江之滨的浯溪镇,看到了颜真卿书的《中兴颂》摩崖石刻。有感于当时朝中新旧两党斗法,担心大宋也会上演大唐由盛转衰的悲剧,于是写了《读中兴颂碑》一诗: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此诗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一些眼见朝中新旧两党相互倾轧,越来越厉害,担心宋朝也会像唐朝一样,由盛转衰的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一时和者甚众。比如黄庭坚、秦观、潘大临等人都和过他的这首诗,李清照更是一连和了两首。且她这两首诗写的都很老练,目光也很独到,说理也很雄辩,鞭挞也很有力,完全不像是一个16 岁的少女能写出来的。
但你要据此就认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特别少年老成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总的来说,她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女,她笔下更多的还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