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迅速覆盖全球,的确在查询资讯、搜寻资料、了解时政、休闲娱乐、在线学习等各方面给人们提供了高效率、便捷且低成本的平台优势。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网络信息繁杂、形式多样,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取代了传统媒体,各类社交平台、娱乐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快速获取学习信息的同时,不免受到大量消极、负面信息的影响。加之当代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未成熟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近十年各大高校因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事故愈加突出,引起了人们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旨在分析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客观阐述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从而探析高校如何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高校辅导员提出可参考的新思路及工作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策略
一、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还孕育出一个新产物——新媒体,它传播信息速度快,具有原创性、大众性、互动性等特点,它的出现不仅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还给人民的生活交流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种类繁多,有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用户网站、网络书籍、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博客、播客以及各种直播平台等,在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高校中,老师与学生人手至少一部手机及电脑,并且人人做到機不离身。虽然,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快速获取大量学习资源、通过虚拟网络释放心理压力、拓宽大学生交友面、网络购物节省时间等。但同样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科学规划用网时间,有效使用网络资源,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学习效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幸福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难题。
(一)盲目追求潮流,价值取向功利化
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截止2018年底网民数量高达8.29亿。尤其是大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上网,由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并未成熟稳定,互联网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包含大量不健康、负面的内容,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崇尚社会不良潮流,深陷网络游戏还引以为豪,有些互相攀比、追求奢侈品,网络上一些功利化思想也会渗透到意志力薄弱、理想信念缺失的大学生脑中,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由于刚结束紧张的高考,急需释放压力、舒缓自我的紧张感,加上大学接踵而至的学业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游戏释放负面情绪,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便会沉迷于网络小说和游戏中,出现网瘾综合征。更有一些大学生为了玩游戏,不惜旷课、逃学、熬夜甚至通宵达旦,难以自拔,不仅荒废学业,也极大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暴力或其他的犯罪行为。
(三)人际关系淡化,友多而不深
现在交友的有趣现象是:手机通讯录成千上百个联系人,保持联系的却永远是那几个,QQ、微信好友多得数不清,真正交流的也是屈指可数,朋友圈更多的是各种推销产品、广告代理商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擅长在虚拟网络中的交友方式,严重缺乏现实交往技巧,在网络上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老师的交流甚少,更不愿意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友多而不深,且多是“网友交情”。
二、“95后”及“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指的是一个人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不仅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大学不同于中学,相对自由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规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但很多高校一小部分大学生反而由此缺失了雄心壮志,沉迷游戏、逛街购物、攀比炫富等享乐主义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事事。有人曾把大学比作“一锅温水”,学生就是置身于这锅温水的青蛙,慢慢失去最初的梦想,丧失斗志,没有理想信念,没有人生目标。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失
受到社会当下错误思潮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价值取向功利化,考试为追求及格而不惜作弊,入党动机不纯洁,交友带有目的性,担任学生干部只为了讨好老师或者只为个人荣誉。学生的一切活动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功利色彩,完全背离了大学德育的教育宗旨,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三)追求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现在“95后”及“0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受家庭过度保护,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只懂索取,却从不奉献;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与包容他人。
(四)渴望成功却意志薄弱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对于他们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大,许多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奥数班等,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整体素质较高。在这种条件下,加之社会竞争压力愈加激烈,学生在各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求胜心理以及追求成功的欲望,但是却是三分钟热度,意识薄弱,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无法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
(五)盲目接受新事物,缺乏辨别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与价值理念也加快了相互交融和渗透的速度,各种积极与消极的思潮通过网络、电影、书籍、刊物、广告等媒介向大学校园不断涌来。面对形式多样的文化,冗杂的信息知识,“95后”及“00后”大学生虽然有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是却缺乏辨别能力,无法正确选择出合适自己学习吸收的知识,摒弃糟粕,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
(六)独立能力、抗压能力偏弱
父母过度的保护、给予导致大学生丧失斗志,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为了挣破家庭的束缚,他们追求自由,但是独立生活能力偏弱,自理能力不足,是典型的“生活傻白甜”。自我意识强烈,情绪多变且偏激,遇到挫折易脆弱,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策略
虽然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但收效甚微,甚至流于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为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急需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好网络资源,不断完善当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到:“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极少高校能够达到该标准,基本主要依赖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尽快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按要求配备足够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合理规划、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此外,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高校辅导员,高校应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尤其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心理问题侦察、心理沟通技巧和心理辅导技巧方面的培训,辅导员将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为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政教育队伍应积极探讨如何创新教育形式,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一方面,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网络教育资源,创新课堂形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例如:相关征文、朗诵、演讲比赛、社团话剧、文体活动、专业的学科竞赛、三下乡、志愿者系列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活动等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三)健全網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及心理互助系统
高校应加大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资源优势整合:第一,既要开展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必修课程,也要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设系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第二,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更换一些简单易懂的心理学原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第三,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室”,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可快速通过线上咨询获取帮助;第四,加强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朋辈心理辅导”,由专人定期进行选拔、考核和培训,并配发心理手册,遇到问题做好记录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第五,由于心理教育师资严重缺乏,且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比例极少,可开发网络心理互助系统为更多学生服务,主要利用朋辈心理咨询方式进行,以学生互助为主,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辅,引导学生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改变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自身媒体素养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媒体在各大高校迅速普及,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维模式,辅导员必须要转换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时俱进,使自己快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需求。辅导员要不断进行学习,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或时事政治,通过网络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错误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引导,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提高辅导员对问题出现时的预判能力,及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思政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举办精品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自愈能力
高校适时地开展系列形式多元化的由专业心理老师主持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精品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不但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助解决学生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可有效地影响甚至是改变个人错误的自我概念或想法,及早发现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有效给予心理援助,更可以通过活动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自助、自愈的能力。例如:举办“525心理系列活动”、心理知识抢答、心理效应解说、心理情景剧等,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游戏,同样也会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也提高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重视,寓教于乐。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保持清醒,肯于吃苦向上,承担起社会责任,致力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校辅导员要利用好互联网优势,完善学生管理体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志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国家输送真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庞衍松,董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原因的分析[J].读写算(德育教育研究),2012(38).
[2] 黄晓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
[3] 陈雪琴.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民生(信息版),2018
[4] 朱爱华.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研究[J].管理研究,2018.
作者简介:廖燕萍(1992.09- ),女,壮族,广西贵港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