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兴则四川兴,县域高质量则四川高质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顶天立地”,对上要对接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对下要立足当地实际,促进乡镇、村社经济发展。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贸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階段,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战略。
县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包围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四川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摆在贫困县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摘帽”,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步思考、同步规划、同步部署。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其实就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发展应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休闲旅游则休闲旅游、宜康养则康养,不能千篇一律,同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实现城乡融合。
政府投资、政策、出口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助力,民间投资、居民消费、技术、观念意识等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是靠政府投资拉动、政策推动,具有很强的外生性,造成了粗放式增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外生助力,更需要私人投资、需求拉动的内生动力。就投资来看,目前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依靠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驱动的局面,就消费而言,县域居民对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形成了外生需求和内生需求共同拉动的局面。但是目前制约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碎片化分布及农村资源运作能力有限、县域内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因而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促进外生机制的内生化,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系统的协同,这种协同既包括系统内部的协同,也包括系统外部的协同。内部协同是指县域内部各机构在政策、措施之间要协同,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需要系统梳理县域内有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民族政策、城镇化政策等相关政策是否存在矛盾;是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同等。外部协同是上下级之间、县域与县域之间、县域与域外、国外之间的协同。县域经济发展要内外兼顾,既着眼于本区域内,还要放眼于区域外,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化县域优势为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同时要顺应开放发展的要求,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和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协同。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江浙一些地区,民营经济占比甚至超过90%。因此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四川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发展回乡经济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较好选择,即鼓励在外创业者(外出务工者)携带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等资源返乡创业创新。外地创新创业者回乡创新创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挖掘本地回乡经济的潜力,畅通回乡渠道,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支持回乡经济发展,在“铺天盖地”的回乡创新创业行为中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制度创新,为回乡创业者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咨询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