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9-08-27 02:22张若涵
求知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互联网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近年来学者就如何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诸多建议。在理工科院校中,诸多发展路径短期内无法实现,文章探讨了“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理工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14-02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也是完善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展开了许多探讨。有学者立足全局,提出构建完善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1];有学者注重教育资源建设,在师资方面,主张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有学者主张营造积极的生态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3]。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限性

1.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多领域学科。我国高校按文、理、工科等对学科进行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科割裂,理工类专业细化和学科壁垒的存在,使得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基础薄弱。就师资力量来说,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需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育经历。理工科高校相关师资力量建设缺乏针对性,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2.学科建设惯性思维

客观来说,除个别文科类院校外,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发展上更偏重理工类专业。“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部分理工科高校片面化解读“双一流”政策,将“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等政策理解为“只扶持发展优势和强势学科”,延续以往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持续加大对优势理工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和资源分配,对本已处于不利地位的文科重视不够。文理学科间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缺乏重视和资源投入,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

3.学科发展布局

对于处于同一梯队的众多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理工科高校居多)来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入选“一流学科”成为多数学校的战略选择,着手优化学科结构,扬长避短,调整学科布局。理工科院校学科基础、建设思维、发展布局上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借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般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探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分析

1.“互联网+教育”的提出

“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型教育模式。2015年,腾讯公司发布了“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策划书,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公众号对外宣传、成绩查询、图书借阅查询等功能。

2.“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多样性、互动性、形象性以及便利性,并且不受时空约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全网共享。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较为落后的理工科高校,其学生可以及时从网络上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自主学习。

三、“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分析

1.建设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由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3校首倡,国内150余所高校加盟的“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于2018年5月正式成立。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共同携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知行途径等研究探索,进行汇集相关优秀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共享课程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创意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理工科高校可以借助共享平台获取前沿教育资源,弥补相关学科基础、教学资源薄弱的不足,加强本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

2.利用网络载体

除搭建生态文明教育主流共享平台之外,各高校也应重视本校生态文明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和渠道。①利用公众号、官微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教学资源,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基础知识;②设置时事热点讨论专栏,供学生发表观点、积极参与讨论;③鼓励学生发布相关漫画、微视频和微电影,设置奖项吸引投稿,调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3.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为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全面认识,高校应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樣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借助互联网开展全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并列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范围;鼓励大学生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参与“互联网+”大赛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生态实践调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生态现状,唤醒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4.创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运用网络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高校应实时监管网络环境。首先,制定校园相关网络条例和规范;其次,定期举办识别风险、文明上网的学习讲座,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最后,成立由校内各方人员组成的网络监督机构,负责网络监督和问题反馈,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高等教育体系融合的有益尝试。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环境的情况下,“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无疑是理工科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捷径,也是各高校共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媒介,有助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生态文明观”,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6-98.

[2]郭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5(10).

[3]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基金项目: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新时代理工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1810005)。

作者简介:张若涵(1998—),女,河南周口人,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互联网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