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问题,提高探究实效

2019-08-27 03:40邹文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三角形生活化情境

邹文红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去探究问题时,由于年龄与认知水平的局限,经常会出现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思维偏离走上岔道,理解肤浅、难以深入,迷惑不解、陷入困境等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炼主要问题,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归纳和矫正,从而拨开云雾,释疑解难,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有效地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包含三角形?然后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讨论和辨别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使学生初步形成有关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引出数学问题:三角形中可以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几个锐角?再通过拉一拉、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和验证数学问题。

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以学生关心的生活话题、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不仅能给数学的学习增添浓厚的趣味性,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有利于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知识,沟通数学问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体现数学的物体事例、实例,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转变为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知识,沟通数学问题,感知数学的妙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探究学习效率。如张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四)”利息的计算时,让学生课前先到各银行看看、问问,了解人民币不同存期的年利率。每个学生把看到的,采访到的,想到的事情都做了现实的记录。了解了“本金、年利率”等一些生活知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300元压岁钱在银行存一年期整存整取,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学生结合课内外活动,联系生活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数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联系生活知识中,提高了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参与实践探究,认识数学问题。

学生亲身实践参与探究活动,可以引发认知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例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得到的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给出了几个答案:1/3、1/6、1/8,究竟哪个分数是正确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找出相应的正确分数,让每位学生各自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展开数数,就知道这张纸平均分成8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纸的。这样,人人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去1/8,从实践得到启发,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认识了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效率。

由于学习通分时,教材大多以解决“如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为背景,所以学生自然会把它跟当前的问题情境建立联系,从而产生知识的迁移。就会使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两个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支撑点来学习新知。这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借助对直观材料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探究实效得以实现,并以此认识理解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问题,紧紧抓住所授数学问题的本质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开展教学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探究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三角形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