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炜 李烨
摘 要: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是晚明版画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徽派版画的典型代表,创立了一种优雅、精工的风格,对之后的版画创作影响很大。但长期以来,版画作品的绘稿人模糊不清,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汪耕署名作品《坐隐图》入手,对比《人镜阳秋》和《琵琶记》版画的诸多细节,提出玩虎轩刊《琵琶记》绘稿人为汪耕这一看法。
关键词:玩虎轩 《琵琶记》 《坐隐图》 《人镜阳秋》 汪耕
一、 《琵琶记》及其刊本
《琵琶记》为元末明初剧作家高明(字则诚)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主要讲述汉代书生蔡伯喈(蔡邕)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生活幸福,不愿离家赴试,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考中状元后又被逼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琵琶记》宣扬的是封建道德伦理,“子孝妻贤”是该剧表现的主题。明太祖朱元璋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有明一代,《琵琶记》刊本甚为流行。特别到晚明时期,《琵琶记》与《西厢记》成为各大书坊刊刻数量最多的两个曲本。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之前就有四十余种刊本①,而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坊间刊行的《琵琶记》就有七十多种,②到了明末,更是“刻者无虑千百家,几于一人一稿”③。据今人统计,目前遗存的明代刊本还有31种,选本23种。
晚明刊本“无书不图”,众多的戏曲刊本都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是晚明书籍出版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而晚明版画也成为版画史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据研究者统计,目前遗存的众多《琵琶记》刊本中,配有版画插图的版本尚有17种。其中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玩虎轩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最为著名,开启了徽派版画的一代新风,成为徽派版画的里程碑作品,对晚明的版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玩虎轩刊版画的绘稿者不详,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利用风格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同时期的相关版画资料,来确定玩虎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姓名。
二、 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绘稿者考辨
玩虎轩本《琵琶记》,万历二十五年徽州书商汪光华(云鹏)于金陵书坊刊行。现国家图书馆有藏本(索书号,00826),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单边,白口,有界栏,单黑鱼尾,版心鱼尾下镌有“琵琶记”字体,版心下端镌“玩虎轩”三字。卷首有玩虎轩主人汪光华序文一篇,篇末有“丁酉腊日玩虎轩主人叙并书”一行文字。全书共三卷,附插图三十八幅,双叶连式。通览全书,不见绘稿人和刻工信息。
玩虎轩本版画和同时期的金陵、建安版画相比,有其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优雅、精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刻线整齐、细致、匀称。直线如铁,线细而匀称,曲线如蚕丝绵密飘逸。无断线,无杂乱的线,无生硬的线条。
2.人物形象优雅。人物身段修长,衣纹流畅华美,面容清秀圆润,五官柔和细致,无论男女老少,姿态端庄娴静,面带微笑。
3.场景刻画细致,屋宇、湖石、花木、雕栏,一丝不苟,精工细致。
那么这种这种优雅精工,奠定了徽派版画风格的绘稿人是谁呢?
研究版畫的学者们发现两个事实,一是玩虎轩刊几种版画的人物造型和场景及其相似,有理由认为出于同一绘稿人之手,如万历二十五年刊《元本出相琵琶记》,万历二十八年刊《有像列仙全传》(国家图书馆藏本),以及约略同时刊出的《养正图解》(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征歌集》(国家图书馆藏本)和《新镌红拂记》(国家图书馆藏本)。二是玩虎轩刊本的插图和同为汪姓且同为徽州籍的并同时在金陵开设书坊的大书商汪廷讷环翠堂刊行的诸种版画插图风格非常相似,学者们也倾向认为有可能是同一绘稿人所为。从理论上说,只要弄清两家刊本的任何一种插图的绘稿人,就可以解开整个谜团。
老一辈版画史研究专家郑振铎先生收藏和寓目晚明版画甚多,且对徽派版画赞誉有加,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一书中,对汪廷讷环翠堂刊版画的绘稿人提出“汪耕”说,认为“所有环翠堂的诸传奇,均是风格一式,有的虽不属名,均可看得出是汪耕的画稿”,并明确指出《人镜阳秋》和《坐隐先生精订棋谱》版画插图出自汪耕之手。此后,版画史研究学者郭味蕖、周芜、周心慧皆从此说。④然笔者审读二书版画插图,发现《坐隐先生精订棋谱》(徽州汪廷讷环翠堂万历37年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版画上的山石间有“坐隐图”和“汪耕写”两行小字。(图1)但《人镜阳秋》(徽州汪廷讷环翠堂万历28年刊,22卷,14册,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500幅版画中并无汪耕的任何直接信息。一些版本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笔者的看法。然而今天一些年轻的版画史研究者仍多从此说,⑤大概也是受了郑振铎先生的影响。所以目前可以成为定论的只有《坐隐先生精订棋谱》版画出自汪耕之手。
《坐隐先生精订棋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卷首附有六页相连的版画,表现的是汪氏坐隐园弈棋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幅,表现二人在松阴下石桌上下棋,另两人在一旁观看,下棋的一位或许就是汪廷讷本人,另三位的服饰分别代表着儒、释、道三教。(图2)版画刻画细致清晰,线条细若毫发,山石结构、水浪波纹等都能代表徽派版画的典型特点。衣纹褶叠,花饰图案和山石的点刻都精工异常,确为徽派版画的上乘之作。在其中的第四页童仆的上方的岩石间,镌有“坐隐图”、“汪耕写”两行六字(图1)。
《人镜阳秋》版画插图是否出自汪耕笔下?我们只要将该书版画和《坐隐图》比较便可见分淆。因为一个画家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其绘画风格通常表现为一致性的倾向。这种一致性又体现为表现手法的一致性,人物形象的相似性,环境刻画的相似性等等。这种分析方法的依据来源于风格分析理论,风格分析理论始于20世纪初德国美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fflin,1864-1945) ,他提倡从艺术内部研究美术史,主张书写“没有艺术家名字的美术史”,他认为美术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风格变迁的理解。关于风格,沃尔夫林认为是画家的不同气质和个性在绘画面貌上的表现,是画家的“生气”。风格的表现形式在于线条的刚劲与圆润,凝滞与流畅;人体比例的修长与敦实,丰腴与苗条;色彩运用的偏冷与偏暖;阴影的柔和与生硬;光线的黑暗与夺目,以及一些画面细节上的不同。
(一)《坐隐图》与《人镜阳秋》插图的比较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人镜阳秋》和《坐隐图》版画的线条。《坐隐图》的线条细密精致,人物衣纹线细致,匀净,有飘逸感;山石轮廓线厚重匀称,多转折;屋宇结构线细致笔直,花草树木线条细致劲健。《人镜阳秋》版画的线条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其次,我们比较一下两书插图中的人物,(1)《坐隐图》中正在对弈,头戴东坡巾面对观者的长者,研究者通常认为是汪廷讷本人的写照,面部轮廓呈椭圆型,下巴较为圆润,留着三撮胡须,嘴唇两侧呈“八”字状,下巴胡须像山羊须,两只眼睛呈鱼尾状,始终给人以微笑的感觉;衣裳宽大,双层交领右衽,右手抬起,左手放在左膝上;衣裙下双脚翘起,露出鞋子底部。而在《人镜阳秋》中有一幅讲述明代人刘周事迹的插图,和此图对比,有很高的相似度。(图表1,人物1)(2)《坐隐图》中和汪廷讷对弈的另一老者,侧面出现在画面中,头戴束发冠,眉毛呈月牙形,眼睛似鱼尾,八字胡,山羊须,身着长袍,坐在一只雕花镂空的圆墩上。而在《人镜阳秋》的插图中,多次出现了与此人极其相似的形象。例如開篇讲述夏代皋陶事迹的插图中的一位长者形象,就与此十分相似。(图表1,人物2)(3)《坐隐图》中有一位抱琴的童仆,头顶梳着两只羊角形发髻,身着交领长衫,腰间系带,双手托一木盒,圆脸,饱满清秀,脚下着一轻薄便鞋,向一侧望去,神情自若,面带微笑。《人镜阳秋》插图中,有一幅讲述宋代赵忭故事的插图,其中的童仆形象与此如出一辙。(图表1,人物3)
再次,我们比较一下两书插图的场景。(1)关于山石的表现方式。《坐隐图》的山石表现手法先是刻画出石头的轮廓线,一层一层的如卷云状,然后再用细密的点子皴出石头的质感。而《人镜阳秋》中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多,造型与之很相似。(图表1,山石 )(2)关于松树叶片的处理方法。《坐隐图》中松叶的处理方法是以中间的一根线为对称中心,两边刻画约十根倾斜对称的短线,松叶交叉处有苇席的纹状。《人镜阳秋》中的松叶的表现方法于此大体一致。(图表1,树木1)(3)关于柳树的处理方法。《坐隐图》中柳树的枝干都是用一层层环绕的线突出树身的质感,用大圆里面套小圆的方式表现柳树的结疤感。柳叶都是用交成尖角的两笔画出来。《人镜阳秋》中的表现手法也基本一致。(图表1,树木2)
从以上人物、场景等各方面的分析比较中,基本可以看出《人镜阳秋》插图与《坐隐图》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无法排除汪耕是《人镜阳秋》插图者的嫌疑,或者说《人镜阳秋》的插图者非汪耕莫属。
(二) 《人镜阳秋》与玩虎轩刊《琵琶记》的插图比较
在确定《人镜阳秋》插图为汪耕所绘之后,我们进一步比较其与《琵琶记》插图的关系,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由于《琵琶记》版画中出现的人物较少,刊行的时间比《人镜阳秋》早三年,《琵琶记》中的人物和场景是否会在《人镜阳秋》版画中出现呢?下面我们以《琵琶记》中的人物和景物为重点,比较一下与《人镜阳秋》插图的关系。
首先对比二书插图中的人物形象。
1.与《琵琶记》中蔡公形象的对比分析
蔡公为蔡伯喈之父,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家境贫寒。其通常形象是身着交领长衣,腰间系带,手拄一副龙头拐杖,上端呈“Z”字形,头戴黑色东坡巾,上唇八字胡,下须从两腮部到下巴呈扇形分布,眉毛较长,似长寿之相,鼻翼宽大,额头、眼角、颧骨处布满皱纹,眼睛呈鱼尾状,充满笑意。在《人镜阳秋》插图中,也找到多处与之相似的老者形象,例如《人镜阳秋》第八卷第1页记载老莱子事迹的插图中老者的形象,第一卷10页记载周公旦事迹插图中老者的形象。(图表2,人物1)
2.与《琵琶记》中蔡婆形象的对比分析
蔡婆为蔡伯喈之母,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年妇女。在插图中其形象是身着交领长裙,系带,驼背,头发梳向脑后聚缵,以一手帕覆之。口鼻较小,眼睛呈鱼尾状,面带笑容。在《人镜阳秋》插图中,也有多处与之相似的老妇人形象。例如,卷十六36页元汪淑正故事老妇形象和卷十六16页后魏魏溥妻故事老妇形象,特别是后者插图中的老妇人形象,简直是如出一辙。(图表2,人物2)
3.与《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对比分析
蔡伯喈是《琵琶记》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书生形象。在插图中蔡是一个眉清目秀的英俊小生形象,面部清秀,头戴长脚襥头,身着圆领长衫,腰间系玉带,腹部微腆,是年轻官员的典型姿态。在《人镜阳秋》插图中,此一类形象比比皆是,如卷八9页晋代王悦故事中的书生、卷十二41页六朝宗炳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图表2,人物3)
4.与《琵琶记》中赵五娘、牛小姐形象的对比分析
赵五娘是蔡伯喈的结发妻,牛小姐是蔡伯喈中状元后奉旨迎娶的牛丞相之女,在插图中二人的形象非常相似,区别之处在于头饰的不同。赵五娘生活在贫困之家,较少装饰;牛小姐出身于官宦人家,头饰繁多。除此之外,两人都是身材修长,面庞秀美,口鼻娇小,眼睛呈微笑状,即使表现悲伤的场面,还是面带笑意。《人镜阳秋》中年轻女子的形象几乎全是这样类型。试比较卷九4页汉代丁兰故事中的女子和卷八18页唐李迥秀故事中的女子形象,便可看出这一情形。(图表2,人物4)
5.与《琵琶记》中女仆形象的对比分析
《琵琶记》中女仆形象有两类,少年女仆和成年女仆。少年女仆和成年女仆的衣着、面容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发式不同,少年女仆梳双髻垂于耳边,成年女仆梳单髻挺于脑后,呈葫芦状,分三节。面部清秀,略似微笑。身段和装束与赵五娘、牛小姐形象类似。《人镜阳秋》中能发现很多类似形象,如卷九32页宋李大妻故事女仆形象以及卷三17页汉王章故事女仆形象。(图表2,人物5、6)
6.与《琵琶记》中男仆形象对比分析
《琵琶记》中的男仆形象有三类,童仆、青年公差、中年仆人。童仆上身着交领长衣或圆领长衣,下身着长裤,脚穿便鞋。头上有两个羊角髻,面部表情同书生、小姐和女仆一样,清秀俊俏,面带微笑,或持扇或手捧香炉,或整理书房。《人镜阳秋》中的琴童、书童和茶童也都是这类形象。如卷一20页宋赵忭故事中的琴童及卷三54页宋谢枋得故事中的书童,便是这一类形象。(图表2,人物7)青年公差则身穿交领或圆领长衫,下身着裤,便鞋,头戴折沿圆顶毡帽,有眉目清秀和肥头大耳两种相貌,也是面带微笑。《人镜阳秋》中也出现此类形象。如卷十28页宋赵氏女故事公差及卷一32页宋韩琦故事公差形象。(图表2,人物8)《琵琶记》中还有一类带风雪帽的有胡须的中年仆人,穿交领或者圆领长衣,身着长裤,束腿,脚踏便鞋,《人镜阳秋》中也有一例,形象非常相似。(图表2,人物9)
其次,对比二书插图中的树木画法。
二书插图中都出现较多的松树和柳树,画法也十分相似。松树树干用鱼鳞状的线条来表现嶙峋的质感,树叶用扇形的针状短线来表现,这种画法与《坐隐图》中的松叶画法一样。(图表2,树木1)柳树枝干用一组平行的环行线来表现其光滑的质感,疤结处则用大圆套小圆的方式处理,柳枝下垂,柳叶用相交成尖角的短线成簇地表现,这种画法也与《坐隐图》中的柳树画法一致。(图表2,树木2)
再次,对比二书插图中的屏风画法。
二书出现的典型屏风图案有三类,其一,海中仙山图,“一池三山”是秦汉以来流行的装饰题材,表现的是世俗人士对神仙题材的向往。“池 ”象征东海,“三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的代稱,传说乃神仙居住之所,云气弥漫,增加了仙界的神秘性。海中仙山图作为屏风的内容,二书的表现方法一致,都是先用线条勾画三座直立的山峰,周围云气环绕,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效果。(图表2,屏风1)其二,山崖梅花,作为屏风的内容,画一株梅花在悬崖边开放,天空中还有一片月牙,颇有意境,有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图表2,屏风2)其三,溪山渔隐,远景是连绵的群山, 中景是开阔的水面,近景是山间一草亭,古松几株,水面上扁舟一叶,舟头坐一渔人。典型的文人画题材。(图表2,屏风3)考察二书中这三类屏风的画法,基本一致。
结语
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作为晚明版画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长期以来无法确知绘稿人的有关信息,是令人遗憾的。虽然不少研究者认同了郑振铎先生的说法,但由于缺少文献佐证和图像分析,只能流于猜想之列。本文运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风格分析理论,从确定的汪耕作品《坐隐图》入手,通过人物形象、场景等细节的比较,列举了《人镜阳秋》乃汪耕作品的诸多证据,为长期以来的猜测提供材料上的支持。进而探讨了《琵琶记》版画与《人镜阳秋》版画的关系,通过对十四组材料的比较,进一步得出《琵琶记》版画插图出自汪耕之手的结论。研究表明,汪耕是一位风格稳定技术高超的插图画家,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创作,因而避免了创作上的雷同弊病,所以从《坐隐图》到《人镜阳秋》,再到《琵琶记》插图,三书相似的形象极多,雷同的极少,也排除了插图被复制的可能性。
注释:
① 明河间长君《琵琶记》序,转引自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
② 玩虎轩刊《琵琶记》凡例“考本奇诸家刻本凡七十余种”[J].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3(B).
③ 陆贻典《旧题校本琵琶记后》,转引自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
④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109;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16;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M].学苑出版社,2000:168.
⑤ Lin, Li-chiang, “Wang Tingne Unveiled—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ate Ming Woodblock-Printed Book Renjing Yangqiu,” 林麗江《汪廷讷的面具:晚明版画〈人镜阳秋〉研究》,Bulletin de l'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95 (2012): 291-329.,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李啸非《书商的面具:〈人镜阳秋〉与汪廷讷的出版事业》,《美术研究》2016年第4期,62-71.
参考文献:
[1](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2] 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3] 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2016(5):10-11.
[4]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04.
[5] 刘亮.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人镜阳秋〉考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2):30-33页.
[6] (德)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注: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晚明玩虎轩刊徽派版画〈元本出相琵琶记〉研究》(SK2018A06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