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
摘要:在高中体育田径项目的训练中,力量的训练至关重要。短跑速度的提升,跟力量训练息息相关,在提高相应力量的情况下,才能够让短跑的速度提升上去。由此可见,想要提高田径运动的速度,就一定离不开相应的力量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应当利用合理的训练方法,科学的提升学生的力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
关键词:力量训练;科学训练;合理教学
1 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力量训练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体能,在高中体育田径训练中,体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体能,对于学生的田径成绩有着非凡的意义。能够提升高中生身体素质,通过针对力量的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健,除了在体育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当的优势,通过力量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能的提升,可以让学生整体素质全方面发展,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力量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身体肌肉的强度,让学生身体机能调整在一个良好的状态,让学生的防疫机制更加强健,可以让学生抵御更多的疾病,同时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体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运动耐力,在运动方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力量的训练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跟生活方面有一个良好的进步和改善,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磨练学生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的退避。
2 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
2.1 身体肌肉群协调因素
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克服身体上的疲惫,才能够不断的做出突破,短跑运动的力量训练既要主要肌肉的最大力量突破,又要在肌肉快速力量上有所突破。除了这两方面的困难之外,肌肉综合性力量的训练也是一个需要学生克服的问题,在这三个方面的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大多数的学生,就是在这三方面无法做出突破,所以才导致力量训练的失败。除了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还要进行肌肉群协和性训练在完全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够在短跑的速度上有所提升,不少的学生因为力量训练的不协调,到时训练效果低下,甚至在训练力量之后,反而速度变慢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系统的力量训练很重要。而肌肉协调的训练也尤为重要。
2.2 肌肉运动频率因素
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除了对肌肉力量跟协调性的训练之外,肌肉运动频率也极为重要,不少的学生,因为在短跑的过程中,肌肉运动频率速度不同,导致学生运动过早疲劳,大大的影响学生短跑速度成绩。
3 如何进行有效的短跑的力量训练
3.1 下肢与臂摆协调性训练
下肢与臂摆的协调性训练是短跑力量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一般通过跳绳训练来训练身体上下肢的协调性,每天通过多组的训练来提升整体的协调性,除了能够让学生在短跑中更高效率的提升速度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的整体协调性更加完善,除了每天必须的跳绳训练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做牵引跑,负重训练等一系列的训练项目。利用学校中的各项器械,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训练,通过障碍物对学生的影响,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同时也要注意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在不受伤害的基础上进行最大幅度的训练。
3.2 力量的爆发力训练
除了身体的协调性训练之外,力量的爆发力训练在短跑中也极为重要。通过增加最初始的加速度来提高短跑的速度,是爆发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提升学生最初始的加速度,可以对学生进行负重训练以及抗阻力训练。负重训练可以从最小负重开始逐步增加学生的负重,让学生进行负重短冲刺训练。抗阻力训练跟负重训练一样,要逐步进行。负重训练每次进行5-7组,每组十次左右。抗阻力训练和负重训练要合理安排,在老师最大效率的安排下,才能够让学生的训练效果达到最佳。最后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爆发力,让学生在短跑的速度上有一个质的提升。
3.3 腹部肌肉的训练
协调性的训练以及力量爆发性的训练,腹部肌肉群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腹部的腹横肌对身体的平衡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腹横肌得到训练的情况下,才能够提升学生身体肌肉力量的最合理运用,发力以及各个肌肉群的训练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对腹部肌肉的训练主要要训练肌肉的发力方式,以及肌肉的力量训练。在腹部肌肉得到充分训练之后,身体的整体性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除了增加腹部肌肉群的力量之外,还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身体的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4 结语
在短跑力量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老师要进行详细的训练规划之外,是学生营养上也要注意,只有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训练的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学生的身体才不会因为训练而受到损伤。有规划的计划训练除了能够让学生身体不收损伤的有效提升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色不同而針对不同领域的针对性训练。从而达到短跑速度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诚.高中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相关研究[J].田径,2017(07).
[2] 张鹏.短跑在高中体育田径项目中的力量训练相关研究[J].中学时代,2014(18).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