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山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内在动机。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注重情感参与,并就情感参与教学模式的要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情感因子在教学中的作用。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教师的配合。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课堂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教育。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尝试。
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我展示了一段感人的视频场面。某地一场洪水使许多灾民无家可归,孩子的哭声和洪水的咆哮声极大地震撼学生。大家被凄惨的画面所感染,我立即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要解决老百姓暂时的贫困危机究竟靠什么?我国政府怎样救助他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真实的录像和教师的叙述,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应,也引起了学生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深感同情,此时,他们的情感已经被这个问题所搅动,他们愿意去思考、分析、寻求答案。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引,使学生在情感触动中领悟知识,在情感具放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动之以情”,并通过情感疏导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重视主体参与,激发学习动机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性、主动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就是此种教学论的体现。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由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
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他们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经常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辩论、表演、讲解等。这些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而采取这些方式,忽略了教学效果,这样的学生参与就有些变味了。
我认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行为的参与和主体情感的参与两个层面。所谓主体行为的参与,就是指课堂上学生以行动参与到教学中,完成教学。例如,学生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所谓情感的参与,就是指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兴趣等能够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与教学一起完成教学。
3 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展开教学
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接受外界教育影响的程度,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关键。因此,变“知识传授”为“情感传授”,对于端正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向,发挥其德育功能至关重要。
依据情感教育的规律,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创造了情境感染法、品德评价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情感教育方法。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理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教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复习提问或指导阅读为开端的导入新课方式,而是先用故事、诗歌、名人名言、演示设问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以形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良好心理气氛。而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 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道德與法治》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寓情。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时政性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紧密,而教材上的知识往往会比较抽象、深奥,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便显得吃力。现在很多教师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确,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整合,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学的互动。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结合现在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系列环保漫画和图片,生动、形象、直观,并且,我又讲了以前某个城市多么美丽,现在已经毁灭了,仅仅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一个鲜明的观点,“爱护环境,恩泽后世”。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参与的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注重“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愉悦情感,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健康愉悦情感,启发学生发散的思维活动和思想认识觉悟,从而达到情感与学习的共鸣,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兴良,马爱玲主编.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徐斌艳著.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和县蔡庙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