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2019-08-27 04:07任页邑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启示

任页邑

【摘要】《国文百八课》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国语文教材,在教学思想、编排体系和选文安排上对后世的教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选文的编制循序渐进,贴近生活,以白话文为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对选文特色的分析,可以为当今教材选文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选文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国文百八课》是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一部极具特色的初中语文教材,从1935年开始印刷出版,到1938年一共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后因战乱无法继续。这套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对后世的教材编制起到了引领作用,其选文系统具有贴近生活、编制科学化、时代感强等特点,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研究其选文特点,可以对我国教材在选文编制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选文的特点

(一)广涉中西,学贯古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叶圣陶曾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一文说道:“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国文百八课》选文种类多样,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既有《庄子》   《左传》等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娜拉临走的一幕》《项链》等外国名家著作,还有《背影》《孔乙己》等民国大师经典,更有《霜之成因》《梅》等自然科学类文本,这样古今中外相结合,不论时代,不分国界,各领域打成一片的文选组合是以往的教本中所没有的。

《国文百八课》在选文上不仅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编者叶圣陶和夏丏尊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实用、具有时代特点的选文体系。在选文的安排上,没有采用当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篇目,反而创造性地选用了许多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以使读者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比如第一册中的第十二课选文《五四事件》和第二册中的第十一课选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前者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展开做了详细的介绍,后者则通过对老闸捕房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残忍行为的控诉,这些都是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素材,体现了民国时期所特有的时代印记,展示了时代对合格公民应具备品质的期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贴近生活,形式为主,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

《国文百八课》中选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选入了大量的应用文和说明文。据统计,在已出版的四册教材中,共有书信、日记、报告等不同种类的34篇应用说明文,占总篇数的五分之一,比例可以说相当大。

叶圣陶和夏丏尊之所以大力提倡应用说明文,是因为二人都是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形式说”的。夏丏尊认为:“书只是求知识的工具之一,我们为了要生活,要使生活的技能充实,就得求知识。所谓知识,绝不是什么装饰品,只是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叶圣陶在《认识国文教学中》也表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二人认为语文学习必定要与实际生活相挂钩,将选文的实用性列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选取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用文体,如书信、游记、报告等,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为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社会做准备。

(三)循序渐进,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学科科学化

《国文百八课》中的选文编写并非是胡乱堆砌,毫无逻辑的,而是“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掃从来玄妙笼统的挂念”,在安排上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第一册第一课先从“文章面面观”入手,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树立了整体的观念后,再分别学习各种文体,第二课和第三课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和语体文,第六课学习应用文,第七课学习书信,第十课开始学习记叙文……这样由大到小,一步步的分解使得文体知识更加的有条理,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并且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偏重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大都放在二、三、四册中,整套教材形成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依次递进关系,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

选文除了在文体的安排上循序渐进,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选文是以文话为指导的,选文本身作为例子用来巩固文话中所渗透的语文知识,创建了一个读写相结合的科学编排体系。每一课的写作知识点都被放在开头的文话中,学生通过阅读选文,联系文话中的相关写作知识点,融会贯通,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做到以读带写,读写相结合,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相统一。

二、选文存在的不足

(一)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板块,听和说对应口头,读和写对应书面,任何语文学习都要以这四方面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然而《国文百八课》中的选文只注重了读和写的培养,而忽视了听和说的两方面能力,认为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是否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是十分片面的,听和说作为语文能力重要的两方面,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学生只有口头上表达的清晰、准确、有条理,写作起来才能语言流畅、言简意赅,而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给思维拓展留下空间,是读、写的先决条件。课堂上,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更是决定了听说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传递。在《国文百八课》中,编者注重“形式”教学,大量的写作知识被安排在文话中,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选文学习写作,在读中感悟写,针对的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忽视了听说教学,是一大弊处。

(二)没有系统的文言文板块

叶圣陶在《国文随想》中表示学习文言文只是培养了解文言文之一般能力,能够理解历史、阅读古代书籍即可,夏丏尊也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满足看懂生活中的日报、官厅公告以及各种文件,这样基于实用主义的文言文教学思想导致了《国文百八课》中对文言文教学的忽视,选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为了起到对比作用和白话文一起出现的。比如第一册中的第三课,选文通过同一篇文章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来写,使学生可以了解到两种文体词义的变迁和句法构造的区别,文言文的知识被零星的散布在其中,没有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写作大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这样实用主义的文言文学习思想是十分应世的。但是就长远来看,文言文作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我们绕不开也必须要系统学习的内容,只满足于掌握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能力、浅显的学习,是不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   承的。

(三)过分强调选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和夏丏尊早在编辑大意中就表明“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强调文体知识、写作技巧、鉴赏方法等的学习,因此选文很多都是实用说明文,紧密联系生活,纯文学作品并不多见,文艺理论更是概不收录,这样偏重实用性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感教育,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包含着浓烈的人文精神的,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国文百八课》中的这些文艺作品,作者大都是关注其形式方面,着眼于写作方法的示范和挖掘,对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文学素养则关注度不够,过分强调选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重视方法的学习而忽视思想的传递。当然,这与语文独立设科后,社会各界迫切希望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大环境也有着一定关系,片面地认为注重选文的工具性就是重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体现。

三、对现今教材选文编写的启示

(一)选文的编排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统一

《国文百八课》过分的重视选文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文学素养的熏陶,导致了选文的工具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实践证明,无论是偏向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选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选文的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选文既包含了语文知识点的传授的任务,又承载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担子,我们在选择选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人文性以工具性为基础,工具性因人文性而焕发生机。二者的相结合,才能使选文发挥它的最大效用,真正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而服务。

(二)选文的编排注重科学化

首先,语文教材的选文的科学化体现在编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文体的选择,语言的表达上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其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选文的科学化还应体现在结构体例上,《国文百八课》摒弃了以往无迹可寻的陈旧模式,以文章学知识为指导,以读写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单元编排体系,当今语文教材的选文编排,也要注重内容的相互照应,合理的编排知识,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选文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两部分。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学习教材选文掌握生活所必备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文课程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在选文安排上应种类多样,涉及文学、地理、科技等多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顺应时代发展,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夏丏尊.阅读什么[C]//张圣华.夏丏尊语文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叶圣陶.《国文百八課》编辑大意[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