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的探究

2019-08-27 03:41马千里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思想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他对一个理想城邦的构建思想,指出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国”,其教育思想体系使人从影像世界到达对终极的存在本身,让实现最高的善变成可能。他对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意义、教育对象等,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伦理;教育思想;善的理念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理想国》是其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通过对话体的形式,借其师苏格拉底之口广泛深入讨论了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多个议题,其中有关于教育的讨论让人印象深刻,文中指出构建正义城邦的实现路径:以教育为手段,培养灵魂至善的人。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城邦具有伦理目的,“至善”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 所谓“至善”,朱子曾经说:“善字轻,至字重”,指的就是最崇高的善,跟柏拉图所说的“正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相似的根源和意义。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有关教育的著作,书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和构想,时至今日看来都十分有借鉴意义,其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对整个世界教育史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持久。著名古希腊史专家陈康曾评价“这本书可以说是汇聚以前教育思想的大成,成为以后希腊教育思想的源泉。一千年的西洋古代教育思想史关于教育方面,在这里达到了它的最高峰。”

一、教育伦理思想的由来

柏拉图生活在希腊正从全盛走向衰落的天灾与人祸并行的动荡时代,那个时代的希腊可以说是战乱频繁与生灵涂炭、社会动荡加之经济坍塌,文明失落夹杂道德沦丧。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在其师思想的熏陶下,提出了全新的有关理想国的构建思想。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柏拉图眼中的“理想国”呢?对此,柏拉图给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让哲学家当这个国家的王,去统治和管理城邦,二是培养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在他看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没有堕落、没有贫穷、没有暴虐、也没有战争的社会”。因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爱智”的人,是一个尊重和珍惜智慧的人,在他看来,这样的人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才能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才能带领民众拥有善。柏拉图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手段,一种帮助统治者约束和塑造公民、创造一个和谐的国家的手段,这种看法让现代的人都瞠目其直言不讳的直接。《理想国》阐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对教育这方面的思想的论述很详细,有一句是对整本书有概括性總结的就是苏格拉底向阿德曼图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和培养”。

柏拉图《理想国》和其有关知识和教育的一大前提就是灵魂回忆和灵魂不朽,肯定了知识的先验可能性。在其著作《斐多篇》中就谈到:“灵魂在取得人的形态之前,就早已于个体独立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作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但是在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干扰和污染让灵魂忘记了一切。这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生以前,灵魂是对理念的知识有所认识,但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就使得其遗忘了对理念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出生以后通过学习,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可以回忆起知识的原因,这就是柏拉图有关先验知识何以可能的设想,也是其对学习意义的肯定。

天赋的品德和先验的知识是《理想国》的前提,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中,“善”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如何才能引导人们认识“善”,这就是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标,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善”,教育才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善”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理想国》一书中教育伦理的基础,他一生追求的都是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上的永恒的理念,他从个别事物入手,归纳与综合、分析与演绎出那个普遍的共性,他从个别到普遍,从殊相到共相,从现象到本质,最后追求那个永恒的存在。

一方面,柏拉图看来,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依据某一原理存在,这存在的根据都被赋予一个“名”,有相同“名”的事物就代表想拥有相同性质,这就是被称为“相”的共性。“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而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一个东西之所以大,而更大的东西之所以更大,乃是因为这个东西分有了大本身,而大本身就是大的理念”。个别的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分有了同类事物的“相”。万事万物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受到认识对象的左右从而影响到认识对象。在柏拉图对知识的分类这块可以看出,发挥想象得到的是幻觉,依靠信念得到的是常识,幻觉和常识都不是知识,是不可靠的意见。知识不是感官能直接把握的,而是经过人的灵魂才能认识的。对“相”的正确认识才是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知识,才能达到最高的善。 为了达到最高的善,人们就要向前文说的那样去“回忆”知识,想要掌握知识,就要接受教育,才能对事物的“相”拥有正确的理解,从而真正认识事物。

另一方面,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客观实在的本体。可感世界是不可靠的意见,不是知识。理性的认识是理念,理念才是可靠的知识。“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 …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的善”。在柏拉图将世界一分为二,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理念是事物的本体,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教育就是实现这样目标的手段,教育就是对人本身具有的善德进行发掘,“去伪存真”就是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最有效用的目的。

三、教育伦理思想的思考

在柏拉图看来,理想的教育是分层的教育,是在基于年龄分层基础上的社会的分工,这才是他所谓的国家正义。他认为就是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安其位。理想的城邦应有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组成,分别按照其禀赋的理智、意志和情欲对应智慧、勇敢和节制。每个人要做的就是跟随自己的天性,尊重禀赋的赋予,以此为依据分配适合不同人的工作,“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互不干扰。第一,节制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是针对劳动者来说,“节制是一种好的秩序”,柏拉图《会饮篇》中,颂扬正义、节制、勇敢和智慧, 其中“节制”指的就是“统治快乐和欲望”。节制就是通过自我控制,去约束错误的理念。第二,勇敢是护卫者必备的德性,“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骁勇善战、保卫国家的战士。但是他提醒到,护卫者的天性可能向野蛮和勇敢两级发展,这就需要教育来约束和规范。 第三,智慧是统治者的追求,“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只有哲学家当王,才能使政治权利和智慧统一。此外,柏拉图对公民的三个不同等级分类就使得对应有三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和道德要求。

可以看出,柏拉圖用教育来塑造人的灵魂,教育的推进,就是实现人的灵魂转向的推进,就是从可见世界推进到可知世界的过程。灵魂不同的道德功能和不同的理念就是灵魂组成的部分,他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提到,人为什么可以被称为人,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应该具备虔诚和正义的德行。这两个德行使保证城邦正常运作的两个因素,这就不难看出通过教育获得德行的重要性,是借助教育从根本上使人的灵魂转向,不会沉浸于现象世界,在理念世界追求真、善、美,去回忆本身就拥有的知识,去重新唤醒已经获得的真理。古典学者瓦纳尔·耶格尔在其《Paideia: 希腊文化理想》一书中评价到 “柏拉图的正义概念,超越了一切人类的制度:它返回到灵魂中正义的起源中去。哲学家所说的正义,必然建立在人类精神最内在的本质之中。”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个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塑造人的发展的过程,解放人的理性的过程,带领人发掘真理的过程。在《理想国》中提到了“洞穴喻”,灵魂在可见世界也是囚徒,他看着洞穴内燃烧的火映射的倒影,只能给人提供某种意见,而意见是不真实的;从洞穴外面肉眼可见的真实事物上升到可知世界的灵魂,挣脱枷锁逃出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属于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使循循渐进的,从“阴影”到“自然事物”通过使用数学推理上升到辩证法的使用,最后达到最高原则。在柏拉图的这个比喻中,太阳就是善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绝对价值,万物本原是善的理念。发现和拥有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他挣脱枷锁的过程是痛苦的,到了洞穴外边刺眼的阳光又让他的眼睛很久才适应。 适应以后他选择返回洞穴,拯救他的同伴。这就是一个灵魂的攀登过程,经过千难万险才得以逃脱从而获得了最高的善,他义无反顾回到洞穴中,对其他囚徒进行教育,希望他们可以跟自己一样认识和拥有真理,于是成为哲学家的他以教育家的身份带领其他人通过学习认识真理掌握理念,这就是灵魂的“第二次转向”。反观这个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了“第二次转向”才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将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柏拉图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完整地论证了人的理性把握真实世界何以可能,为教育的完整实现铺垫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完整的教育在于唤醒、培养并实践,是对终极关怀精神的追求,是灵魂的转向,是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

四、不合理性及现实启示

柏拉图重视教育,肯定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帮助统治者约束人民。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的思想家,虽然他的思想一开始就透露了教育是为国家服务,培养人才是达到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实现理想国,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性。但是,他肯定了教育的意义,将教育当作是国家大事。其次,柏拉图不把十岁以上的孩童留在城中,选择集中培训,其实是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所周知,家庭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十分深刻和无法比拟的作用。柏拉图的这个观点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意义,也存在着实施上的不可能性。

虽然柏拉图在教育方面的一些观点,时至今日来看,存在着一些阶级性、不合理性、片面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理想国》丰富了人类思想,思想内涵及其有层次,教育伦理思想极其又特色和创造性,启发着当今社会。第一,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给予地方经济帮扶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推进,使得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事业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第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改革调节人才评估体系。第三,重视成人教育,培养人民终身教育的意识,鼓励成年人多读书多学习。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有生命力的事业,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体系使得人从影像世界走向最高的善成为可能,人类文明传承得以可能。

参考文献

[1] 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柏拉图.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3] Jaeger,Paideia:the Ideals of Geek Culture,I-III,New York,1945.

作者简介:马千里(1995.10- ),女,汉族,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理想国教育思想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直销理想国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