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学模式也急需改变。对话教学逐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立足于此,阐述对话教学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究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旨在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07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70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人文教育”转变,对话教学也逐渐被人们熟识和应用。
对话教学是新课改下衍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学生和教师能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中对话教学的关键是“平等”“交流”和“学生自主思考”。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其次,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师生情感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师生定位,转变教师理念
对话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强调彼此之间的平等、独立、尊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教学中“权威”“领导”的角色和定位,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对话教学注重师生双方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还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点拨,对学生的偏差合理引导,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构建对话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对话情境的构建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基础,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一般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平等性,教师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常是天马行空、出其不意,所以教师要秉承着“教学相长”的理念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其次,交往性,教师的对话情境要足够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交流、发表意见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体现对话的交往性。最后,教育性,对话的最终目标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所以在对话情境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对话的整体性,将教学内容始终贯穿对话情境,从而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随意抽出一个三角形,挡住其中的一个角,让学生猜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三角形能够通过一个角判断,而有的三角形则不能,强化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建学生之间的对话,激发对话思维
学生之间的对话,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同时学生在进行思维碰撞中,可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小学合作交流的对话模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对话,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分享彼此的长处和优势,讨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计算梯形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对话的形式,一个说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另一个同学说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将两种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别计算,从而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种同学之间的对话方式是辩论。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想办法推翻对方的看法。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裁判,还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将一个圆形的纸片分成两份,那么每一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回答“是”或“不一定是”,那么教师接着问学生原因,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由学生回答或者拿起纸片做演示。并明确其中分成两份和平均分成两份的概念是不同的,这个过程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同时还强化学生对分数中“平均”的概念,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利用对话教学优势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对话情境,加强同学之间的对话设计,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颜燕玲.基于对话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7.
[2]魏德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
[3]路广贞.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7.
[4]白雪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康淑兰(1966.5—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