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慢”的艺术

2019-08-27 04:07徐进英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针对性评价

徐进英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能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难。本篇论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朗读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

【关键词】朗读目的性;针对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节好的阅读课,如果能让学生由“无情”变成“有情”(这里的“无情”指对这篇课文无感情,很陌生;“有情”指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感受、体悟到作者的情思),那么通过学生朗读全篇,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浓浓之情,理解之情、感悟之情,就会在读中感受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达到由无知到有知这一过程,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朗读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

一节常规的阅读课至少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那么这第一、第二课时的朗读目标就不同。每个课时提出朗读目标,那么整节课就需要围绕此展开进行。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文第一课时,一些孩子添字、漏字、错读的情况比较多。那么在学习第一课前,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自读,而自读不能是漫无目的地进行,要给孩子下达具体的目标。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会让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读第一遍时,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2)对照生字表,标注汉语拼音。然后再查字典,将不认识的陌生字标注出来。(3)将课文读五遍,争取做到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不添字、不漏字。(4)查字典,对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在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下达后,由抽象变为形象、具体,学生也就很轻松地知道该如何去自读。

在第二天上课时,我会及时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检查,一方面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错误断句,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朗读课文,提示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比较难读的句子、长句子,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好的地方,我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地读,从而攻破难关,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第一步达到熟读要求,第二步便是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从而把握课文朗读的基调。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有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主题基调是抒发作者对北大荒、西湖、拉萨天空的喜爱。我通过不断地范读、导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景色的描写,不能很好地读出感情。我采用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然后出示相应的语句,引导学生由陌生到熟悉,到感叹北大荒秋天天空的一碧如洗、小河的清澈见底、原野的热闹非凡。当学生通过欣赏图片,配以相应的音乐背景时,此时便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也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读,感受到北大荒原野的热闹、物产的丰富,最后一种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不同类型的文本,因势利导,举一反三

苏教版的语文书是按照主题单元设计的,课文分类很多,有写物的(人、景、动植物)故事篇(童话故事、科学故事、历史故事等)。对于这些不同文体,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就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的文体,即题材,当学生能够知道文体后,然后进行不同文体朗读的对比,这时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朗读该如何运气、如何停顿、重音在哪,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比较合适。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三篇课文同为写景篇,都是抒发对景色的喜爱之情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后,我引导学生范读课文,带领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让学生听老师读的语气,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当学生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我重新引导学生去读这篇课文。我抓住“喜爱”这一线索,引导学生重新温习课文,以作者喜爱北大荒秋天的什么为导,学生能够迅速知道是北大荒秋天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此时,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作者是如此的喜爱北大荒,谁愿意挑战一下,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北大荒秋天天空的一碧如洗呢?当一个学生很勇敢地站起来读,其他学生也竖起了小耳朵,很认真地听。当这个学生读完,我引导学生进行点评,他不好在什么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此时,当学生说出来后,那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有人读的干干巴巴,有的人过于矫情,都是不正确朗读法。当学生不能很好把握“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范读这一句,告诉学生该在什么地方停顿,怎么读,强调“全都红了”“一团团火”“燃烧起来了”,抓住这几个词语,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给读出来。接着学生试着读、指读、齐读,最后边读边想象读全文,学生的情感也就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

在学生通过学习《北大荒的秋天》后,知道课文的基调,我告诉他们这是介绍一处景色的文章,那么《西湖》《拉萨的天空》也同属于一个类型,在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一下子就都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应该怀着一种喜爱之情去读,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就把握住了。

三、朗读要在学习中,师生评价促成长

朗读,放声的读很重要,但读后的评价也很关键。这里的评价不仅仅来自老师的点评,更重要的是来自同伴的点评。老师可以引领学生试着点评,这样学生能學以致用,学到真本领。朗读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要抓住这大好时机,训练学生的朗读。当一篇课文的重难点疏通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进朗读。当一学生读完,教师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棒!真好!”来形容,可以具体一些,好在什么地方。当老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方式,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在学习《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时,这篇课文通过哪吒与东海龙王父子的战斗,表现哪吒的勇敢、东海龙王父子的凶残,如何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凶残、哪吒的正义凛然呢?我围绕“哪吒为什么闹海?怎么闹的?结果怎么样?读完课文,你喜欢谁?憎恨谁?”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知道哪吒是因为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害得老百姓不敢下海捕鱼,所以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读时语气需要重一些,突出东海龙王的可恶。

在哪吒与夜叉进行搏斗时,教师提问你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哪吒的机灵呢?学生迅速地圈出哪吒打夜叉的动作“身子一闪、随即取下”。当学生找出这几个词语后,我问学生该怎样读、能体会到哪吒很机灵。一学生起来尝试着读,另一学生说,要想表现哪吒的机灵,这几个动作,在读时,要读快一点,这样才能看出哪吒身手敏捷。当这个学生说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我告诉学生,要朗读好课文,不是读的过快、过慢,也不是总一个腔调,是要根据语境、情境,而决定该如何使用语气的。学生听了若有所悟,对朗读增加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地恰当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朗读的要领,再捧起书本读书,该如何读,就胸有成竹了。

猜你喜欢
针对性评价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