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精准扶贫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高考人数增加,民办高校学生数量也持续上升,高昂的学费和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民办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突显。本研究通过对安徽几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了解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将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精准扶贫这个大背景下,关注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和心理状况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尤其要重点关注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民办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增加,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贫困生数量明显递增,贫困生思想、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关于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显得迫切而有价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安徽省几所民办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四个年级、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11750份,有效问卷11603份,有效率为98.75%。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心海导航大学生心理测试软件”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用Excle2010对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学数据统计
在11603的有效样本中,男生2259人,占比20.4%;女生8804人,占比79.6%。
本科6661人,占比60.2%;专科4402人,占比39.8%。文学类专业3839人,占比34.7%;管理学类专业2112人,占比19.1%;经济类专业4611人,占比41.7%;艺术类专业501人,占比4.5%。大一学生3475人,占比31.4%;大二学生3515人,占比31.8%;大三学生2688人,占比24.3%;大四学生1385人,占比12.5%。贫困生3222人,占比29.1%;非贫困生7841人,占比70.9%。
本次问卷调查的贫困生是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建档立卡等资助的学生。
(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统计
1.总分数据统计
有效问卷的11603名学生中,总分高于160分的人数共1920人,占施测总数的16.55%。根据SCL-90量表评分标准,(1)160分≤S<200分之间,需引起关注;(2)200分≤S<250分,说明有明显心理问题,需求助于心理咨询;(3)S≥250分,说明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做医学上的详细检查。
总分超标的1920人中,文学类超标人数796人,管理学类超标人数362人,经济类超标人数675 人,艺术类超标人数87人;大一学生203人,大二学生473人,大三学生601人,大四学生643人。
在3222名贫困生中,总分超标的有88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27.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有1555人,占贫困生总数的48.3%。
2.因子分数据统计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1)躯体化,得分36分以上,表明个体在身体上有较明显的不适感,并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总分超标的有43人,占比0.37%;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6.97,贫困生平均分17.06,非贫困生平均分16.98;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7.21,男性平均分16.07;文学类平均分17.43,管理类平均分17.05,经济类平均分16.72,艺术类平均分17.36;大一学生平均分17.10,大二学生平均分17.42,大三学生平均分16.78,大四学生平均分16.60。
(2)强迫症状,得分30分以上,强迫症状较明显。总分超标的352人,占比3.18%。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8.51,贫困生平均分18.78,非贫困生平均分18.48。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8.92,男性平均分17.79;文学类平均分19.05,管理类平均分18.59,经济类平均分18.64,艺术类平均分18.82;大一学生平均分19.17,大二学生平均分18.86,大三学生平均分18.48,大四学生平均分18.34。
(3)人际关系敏感,得分27分以上,表明個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伴有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总分超标的222人,占比1.91%。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5.43,贫困生平均分15.74,非贫困生平均分15.38。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5.86,男性平均分14.90;文学类平均分16.02,管理类平均分15.61,经济类平均分15.56,艺术类平均分15.68;大一学生平均分16.20,大二学生平均分15.87,大三学生平均分15.38,大四学生平均分15.15。
(4)抑郁,得分39分以上,表明个体的抑郁程度较强,生活缺乏足够的兴趣,缺乏运动活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有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的观念。总分超标的165人,占比1.42%。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20.49,贫困生平均分20.75,非贫困生平均分20.45。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20.98,男性平均分19.16;文学类平均分21.23,管理类平均分20.59,经济类平均分20.42,艺术类平均分20.75;大一学生平均分20.90,大二学生平均分21.06,大三学生平均分20.55,大四学生平均分20.02。
(5)焦虑,得分30分以上,表明个体较易焦虑,易表现出烦躁、不安静和神经过敏,极端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总分超标的131人,占比1.13%。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5.91,贫困生平均分16.15,非贫困生平均分15.86。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6.31,男性平均分15.12;文学类平均分16.41,管理类平均分16.14,经济类平均分15.94,艺术类平均分16.23;大一学生平均分16.57,大二学生平均分16.30,大三学生平均分15.91,大四学生平均分15.42。
(6)敌对,得分18分以上,表明個体易表现出敌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总分超标的 109人,占比0.94%。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8.95,贫困生平均分8.99,非贫困生平均分8.96。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9.02,男性平均分8.79;文学类平均分9.14,管理类平均分9.02,经济类平均分8.85,艺术类平均分8.98;大一学生平均分9.10,大二学生平均分9.11,大三学生平均分8.87,大四学生平均分8.68。
(7)恐怖,得分21分以上,表明个体恐怖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出社交、广场和人群恐惧。总分超标83人,占比0.72%。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0.2,贫困生平均分10.3,非贫困生平均分10.2。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0.40,男性平均分9.61;文学类平均分10.45,管理类平均分10.23,经济类平均分10.20,艺术类平均分10.26;大一学生平均分10.55,大二学生平均分10.42,大三学生平均分10.12,大四学生平均分9.82。
(8)偏执,得分18分以上,表明个体的偏执症状明显,较易猜疑和敌对。总分超标分的90人,占比0.76%。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9.12,贫困生平均分9.14,非贫困生平均分9.14。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9.17,男性平均分8.90;文学类平均分9.33,管理类平均分9.06,经济类平均分9.00,艺术类平均分9.26;大一学生平均分9.42,大二学生平均分9.21,大三学生平均分8.91,大四学生平均分8.80。
(9)精神病性,得分30分以上,表明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超标的106人,占比0.91%。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4.8,贫困生平均分15.01,非贫困生平均分14.76。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5.08,男性平均分14.53;文学类平均分15.29,管理类平均分14.92,经济类平均分14.80,艺术类平均分15.05;大一学生平均分15.32,大二学生平均分15.13,大三学生平均分14.75,大四学生平均分14.55。
(10)其它项目 (睡眠、饮食等),此项总施测学生平均分10.77,贫困生平均分10.87,非贫困生平均分10.74。在贫困生中,女性平均分10.96,男性平均分10.26;文学类平均分11.04,管理类平均分10.87,经济类平均分10.73,艺术类平均分10.86;大一学生平均分10.79,大二学生平均分11.06,大三学生平均分10.82,大四学生平均分10.67。
三、总结与分析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可见,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民办高校要重视贫困生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工作,笔者在如何做好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提出相应策略。
第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模式,从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向经济援助和心理援助并重[2]。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奖助学金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也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信箱等辅助设施,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做好日常咨询工作。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定期实践活动,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
第二,班级层面,辅导员老师要做好班级学生心理档案[3],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心理话剧展演、心理专题主题班会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灌输给每一位同学。在活动和娱乐中要考虑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活动的内在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宿舍层面,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联系宿舍,定期和宿舍同学做思想交流、心理沟通,通过朋辈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动态监控,防止学生心理问题加重、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第四,家庭层面,家长要和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减轻学生经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适时关心学生成长,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做学生心理最坚强的后盾。
第五,个人层面,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外因是产生的条件,内因是产生的根本[4]。学校、班级、家庭和宿舍的影响都要学生自我接纳转化成自身的力量才能起到作用,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才是贫困生缓解心理压力的内因所在。正视家庭经济条件,积极客观看待各种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学会自我减压,调整心态,构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阳光心理。
参考文献
[1] 刘贝贝,谢琰.“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研究,2017(6)47.
[2] 陈晓燕.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23)129-130.
[3] 马英,王坤.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4] 刘海鹰,赵媛媛.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3-108.
基金项目:2017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SK2018B014)。
作者简介:满德慧(1985- ),女,安徽寿县人,安徽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