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平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诗歌代表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诗歌有着短小精悍的形式和形象含蓄的语言,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展现出社会生活。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不少诗歌。笔者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回归诗性,找到能提升诗歌教学适切性的方法,這样就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适切性是罗杰斯对于课程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学习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对此,笔者尝试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情感感悟、经验对接、共性归纳等方法找到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能提高诗歌教学的适切性,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提升。
学者王旭明认为,我们的考卷中已经容不下诗情画意了,中考的指向作用和大众功利化的信息阅读取向使得学生普遍觉得诗歌距离自己很遥远,不知道诗歌写的是什么。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采用整体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能抛弃功利化的信息获取,转而采用沉浸式的情感感悟,这样能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意象丰富、情感细腻的诗歌。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歌时,鼓励学生整体诵读,并尝试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筑意象所营造的世界,并且整体感悟这些意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能唤醒人怎样的情感。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有学生尝试表达:“这时候诗歌让我仿佛看到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瘦马出现在凄凉的场景中。我觉得通过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人物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能感受到一种哀伤和凄苦的感觉。”在这样的表述中,学生体会到了意象所构筑的情境,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情感。
整体判读指的是运用语言直觉感受能力和逻辑识别能力判断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法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态度,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比较符合罗杰斯所说的适切性的要求,能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性。
经验对接指的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将自己的感受和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接,进而将自己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情感进行比较,产生共鸣,将之存储为自己的情感。我常常鼓励学生展开情感对接,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外放。这样的学习符合诗歌具有表情达意作用这个特点,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就尝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送别这样的经历呢?在送别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学生提出:“我会觉得舍不得离开对方,甚至会想要和对方一直走下去。”此时我又让学生诵读课文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句子,并让学生尝试说出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就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对自己的朋友十分关心,希望能一直陪伴自己的朋友。但是他却不能同去,所以只有让自己的一片真心伴随朋友一起走下去。”学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感悟,存储了起来。
罗杰斯在研究适切性时提出,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也不是要教学生怎样学习,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自己去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中就结合诗歌的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情感对接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和自己的个人经验对接起来,学习到的诗歌就能转化为自己个人经验的一部分。
归纳共性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将自己掌握的规律为自己所用。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明白作者为何如此创作诗歌,而且还要尝试从中归纳出人类情感的共性,并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这种共性进行表达。我组织学生展开鉴赏讨论活动,并在自主创作中将自己感悟的内容表达出来。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次北固山下》展现了一种思乡之情。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小组鉴赏活动,学生首先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王湾在何种状态下创作了这首诗歌。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作者也创作了表现思亲之情的诗歌。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写漂泊羁旅情怀的作品,进而归纳出这些诗歌的共性,认为思念家乡、盼望团圆是全人类共有的想法。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展开创作活动,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要创作同类型的作品,会调动起怎样的情感,如何倾诉自己的感受。
罗杰斯十分重视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这是一种能提高学习适切性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性。这样学生就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诗性的探讨,并提高自己的认识。
诗性阅读指的是尊重诗歌特征的阅读,它尊重诗歌情绪性、想象性的特点,要求采用最具有适切性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充分构筑了符合诗歌教学适切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诗意化的情境中展开自我体会,让学生能沉浸在诗歌中,进而提高诗歌的阅读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