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模式防控ICU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实证研究

2019-08-27 06:24谢清华XIEQinghua丁萍英DINGPingying戴杰DAIJie
医院管理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院感耐药科室

□ 谢清华 XIE Qing-hua 丁萍英 DING Ping-ying 戴杰 DAI Jie

院内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如何减少院内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1]。ICU 是院内感染高发的科室,因其病种复杂、医疗环境及医疗方式都是导致院内感染高发的关键因素。2016 年本院 ICU 发生院内感染252 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3.91%,这不仅影响患者治愈率,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2017 年起,我们运用源自精益管理理论的本集团自创的1+3 质量改进模式(即发现一个问题,找出一个根原因,完善一套相关制度,分享一批人的4 步法),降低ICU 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取得明显的效果。

发现一个核心问题

根据既往全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确定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ICU 为主要研究对象。以ICU 为改进重点进行质量改进,从而达到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的效果。由院感科对该科室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访谈、不定期抽查,包括患者部分及医护人员部分。

找出根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开展头脑风暴法,从人、机、法、料、环等方面绘制因果鱼骨图,见图1。根据鱼骨图排列的原因,分析影响质量关键点的主要因素,分别为:(1) ICU 患者机体和各器官的功能处于病理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对于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液感染。(2)ICU 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较低,易于发生院内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3)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院感防控意识薄弱,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加之病人较多,工作量大,执行手卫生不严格,消毒不彻底,是发生医院内感染原因之一。(4) ICU 的环境因素诸如空气中有较多病原微生物存在、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患者感染[2]。(5)科室领导院感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图1 发生院内感染原因鱼骨图

针对以上几项主要原因,做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集中在ICU 患者免疫系统薄弱和院内感染。而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呼吸道和血液。在这两个主要因素中,患者体弱、基础疾病较多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床边消毒不到位;科内环境包括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缺乏对提高患者免疫力的重视度;没有做好家属探视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完善一套相关制度

针对上述根原因分析结果,在科内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并修订完善一套相关制度。

1.制定院感防控目标,对护理效果进行量化,控制院内感染率在11%以内。严格探视制度,每天下午3:00-4:00 为探视时间,每次只进入一人,探视者穿一次性隔离衣,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戴帽子、口罩,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能探视。

2.医护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和院感的检测工作。上班期间穿专用工作服,严格控制空气和物品表面、医务人员手的菌落数量、消毒液中的菌落数量、环境温度和湿度。具体措施为控制环境温度为22 ~26℃,相对湿度为30 ~60%。加强环境空气流通,每天使用通风机进行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2 次,每次1 小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做好物品表面擦拭消毒,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加强手卫生管理,每季度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细菌采样,消毒后空气细菌总数应≤4cfu/(15 分钟·直径9cm 平皿),每平方厘米的物品、手表面的菌落数小于10 个。

3.护理人员采用中医护理疗法,如艾盐包温敷、针灸、艾灸足三里、大椎、涌泉等穴位,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请营养师为患者定制符合病情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有效供给患者机体所需营养;提供温暖、贴心的心理护理,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念,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机体免疫力。

4.加强手卫生管理。配备足够的非手触性洗手设施及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比不低于1:2,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进出ICU、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均要做好手卫生,尤其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洗手,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5.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药物不良反应,提倡细菌检测,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严格按量、按疗程用药,杜绝随意中断、频繁更换等不规律用药。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要有明确指征。

6.集束化管理控制ICU 多重耐药菌。集束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院感科与ICU 之间保持随时沟通,主要是每周院感科定时进行现场指导、监测及监管,督促落实各项集束化管理干预措施。

7.院感科工作人员及科内院感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当天解决,检查结果与科室的质量奖挂钩。每月末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汇总,并将正确方法在全院进行分享,不断完善、强化,进行闭环管理。

分享一批人

在此基础上,对ICU 环境、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作原因分析、完善制度、优化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ICU 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经过一系列全面细致的整改,收效显著。改进后,ICU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由2016 年的13.91%下降到2017 年的9.50%,较2016 年同期下降4.41%,达到了科内院感防控的目标。集团将此列入标准化项目,并在全集团运行会上分享。

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基础疾病较为严重,且伴有各种侵入性操作,导致重症监护病房成了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3]。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ICU 患者院内感染主要因素及防控措施等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分阶段改进计划并予以实施,提高ICU 患者的治愈率及满意度,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急危重症救治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患者对就医的良好体验。

院内感染控制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常规的管理模式比较松散,没有相对统一的院内感染质量管理体系,医务人员的认知力和监控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管理过程缺乏针对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动性[4]。在我国,院内感染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院内感染管理成效,是一个现实问题[5],而1+3 质量改进模式的实施则能提高成效 。

本项目实施中,通过鱼骨图等工具对患者免疫力低下及院内感染缺陷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原因,进而制订和改进各种制度和措施,包括:环境的有效监控、护士的多渠道护理、院内感染的积极防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有效控制ICU 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受多个因素影响,单纯地通过某一方面的措施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集束化管理通过一组循证的管理措施可以发挥叠加效应[6],其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增加ICU 空气流通、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病室轮空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及院内感染监控软件的使用等,其中ICU 病室轮空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及院内感染监控软件的使用,是我院比较独特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此外,医生还应严格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予以患者合理营养支持治疗,对多重耐药菌定值、感染患者做好隔离,设备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制定综合处理方案,努力控制ICU 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以提高患者治愈率。ICU 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控制也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从而造福于患者及社会。

猜你喜欢
院感耐药科室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