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芳
图1 东坡桥壶
紫砂壶,也称“宜兴紫砂”,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江苏宜兴丁蜀镇,相传为一名为“供春”的小书童所制。紫砂壶由深藏于矿石底部的紫砂泥制成,这种泥土十分珍贵,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因此制成的紫砂壶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更是由于高透气性使其成为茶叶的“好伴侣”。此外,紫砂壶艺术具有一种特殊的包容性,能够将各种艺术形式综合为自身的一部分,传递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就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紫砂壶能够流传至今而魅力不减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1“东坡桥”的紫砂壶以传统建筑物为造型基础,将紫砂壶的实用性考虑其中,在这种“强强联合”之中传递出一种古朴大气的艺术风格。紫砂壶艺术在造型上借鉴自然界中的事物与建筑物等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最早的“供春壶”是供春参考大树的树瘤制成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借鉴现代几何图案的紫砂壶艺术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它们力图在造型上进行还原,又突出紫砂壶的特性。同时将深远的内涵以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使其外形更加光彩,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此件紫砂壶整体呈饱满均匀的铁锈红,色彩饱和度高,表面光洁细腻,温柔雅致之风扑面而来,同时这种颜色又给予了紫砂壶一种高贵与大气。此壶的壶身较为特别,根据我们的常识判断,紫砂壶往往以方形或圆形居多,或是其他规则集合体,而此件紫砂壶则是以“桥”的面貌出现,并且手工艺人力图精准还原东坡桥。壶身呈拱形,边缘处有曲线装饰,壶身正面有线纹状装饰,在靠近壶颈处有“东坡桥”三个遒劲的书法雕刻。壶盖与壶身完全融为一体,上有方正壶钮一枚,既简约,又与整体风格相适应。壶嘴从一旁伸出,略带弧度,壶把手为经典的耳状圆环。以此观之,此件紫砂壶表现的重点为壶身的部分,壶嘴、壶把手与壶盖壶钮在艺术造型上服务于壶身,但又极具实用功能。这样传统建筑与紫砂壶艺术就完美地结合起来,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着相同的根基,使得它们在艺术上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共同传递出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别样美感。
提起“东坡桥”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了,在文学上苏东坡是一座高峰,然而他的为官生活却不尽人意,一生多遭贬谪,在中国的诸多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这“东坡桥”的建造自然也与他颠沛流离的旅途有关。此壶便以蜀山麓东坡书院门前的东坡桥为原型,通过精巧的构思打造出一件难度极高的方器紫砂壶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与古老的中国建筑美学,体现出中华儿女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因此此壶在复杂的造型之中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包含着手工艺人对于东坡桥的关照与对中国人审美特征的挖掘。
对于这种“强强联合”我们是十分赞叹的,它一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为紫砂壶的造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从侧面证明了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的包容性和个性。它既能准确地体现出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为依托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又能在总体上保持沉稳的气质,不偏离紫砂壶与生俱来的那种古雅风韵。无论是建造东坡桥的设计师,还是制壶的手工艺人,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东方美的向往与追求,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紫砂壶手工艺人才能找到桥与壶的共通点,才能在今天向我们展示出一种大气精妙的美感。
通过这件“东坡桥”紫砂壶艺术作品,我们对它的外形特征与文化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欣赏时可以更为全面的体会到它的美感和其中所包含的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心血。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这个民族的财富,像紫砂壶这样杰出的优秀艺术作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它们其实同样富有生命力,而它们的美丽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