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评估

2019-08-27 08:06丁明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头颈部椎动脉

王 刚 王 琦 丁明鹏

头颈部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其发病率日益提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多排螺旋CT以其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等优越性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再加上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使得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技术成为检查头颈部血管病的重要手段[2]。为此,本研究探究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60.51±2.62)岁;未见血管异常11例,血管异常19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60.13±2.54)岁;未见血管异常12例,血管异常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相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有完整临床资料;②自愿参与研究且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各项参数CT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各项参数CT值比较(±s)

组别 例数 椎动脉起始部 椎动脉 颈总动脉起始部 同层静脉CT值 同层静脉CT差观察组 30 325.36±4.42 336.23±7.21 346.36±2.54 237.63±2.35 209.25±5.35对照组 30 293.32±2.75 303.56±5.36 328.86±4.55 126.23±2.75 93.56±3.86 t值 36.353 28.482 26.396 26.496 37.4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排除标准:①存在重要脏器疾病;②意识模糊;③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者[3]。

1.3 仪器与药物

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德国SIEMENS公司),NeuViz 128层螺旋CT机(沈阳东软医疗公司)。造影剂欧苏碘海醇(规格为100 ml:30 g/瓶,江苏省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4 扫描方法

(1)CT扫描参数:层厚0.6 mm,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25 mA,X射线管扫描时间0.5 s/360°为宜,扫描范围设置为200 mm,扫描由足部向头部方向,扫描时间为(8.3±1.4)s,范围由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造影剂欧苏碘海醇300 mg/ml。

(2)对照组:给予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检查,监控层面选择的是主动脉弓断面,理论触发阈值设置为100 HU,采用手动触发结合的方式。

(3)观察组:采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检查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不能做吞咽动作,检查时对患者头部予以固定,实施扫描。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操作,重建原始数据,并采用软件实施三维成像。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静脉CT值,并计算同层静脉CT值差。比较两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平均造影剂用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参数CT值比较

观察组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静脉CT值和同层静脉CT值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53,t=28.482,t=26.396,t=26.496,t=37.496;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为(15.22±0.36)s、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3±3.36)ml,对照组延迟扫描时间为(19.63±1.52)s、平均造影剂用量为(64.26±5.36)ml,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9,t=24.70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延迟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用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延迟扫描时间(s) 平均造影剂用量(ml)观察组 30 15.22±0.36 44.53±3.36对照组 30 19.63±1.52 64.26±5.36 t值 8.239 24.708 P值 <0.05 <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头颈部附近骨质结构相对特殊,加大了三维处理的难度,其对扫描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确保扫描时相的准确性[4]。通常在进行扫描时,要将血管内造影剂浓度维持在相应水平,为确保得到清晰的对比度,还需要保持静脉与附近器官处于最小增强幅度,为三维成像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降低对患者的放射损伤。造影剂浓度实施监控触发技术尽管能够有效避免个体差异的影响,扫描结果相对准确,但触发阈值并不稳定,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扫描范围、造影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若阈值不确定,将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5]。

头颈联合CTA检查具有较为广泛的扫描范围,同时还具有较多的观察血管数目,三维很难处理,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临近骨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具有极为严格的扫描技术要求,特别是准确把握扫描时相[6]。为了扫描时能得到较满意的图像,首先要保证图像清晰度与对比度足够,同时为工作站进行三维处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就应该维持静脉与相邻器官处于最小增强幅度,而靶血管浓度在相当水平之上;其次在扫描过程中应尽可能对不必要的放射投照进行有效避免或少用造影剂,从而将受检者的放射损伤减轻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受检者的肾脏负担减少到最低限度[7]。

近年来,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其能够清晰显示出脑组织血流及血管狭窄情况,有利于疾病的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8]。通常,其扫描时间多延迟15 s,注射速度保持在4 ml/s,有利于得到清晰、满意的图像,一般可采用小剂量造影剂延迟扫描时间,并建立曲线图[9]。除此之外,其不仅能够满足对患者头颈部的检查,还能够实现对患者其他部位的检查,有利于临床医师精准分析病情[10]。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检查技术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病变患者具有较少的造影剂用量、较为清晰的图像及较为可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静脉CT值和同层静脉CT值差均显著较高,且延迟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其有效性。

对头颈部血管性病变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检查,其图像清晰,结果可靠,造影剂用量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头颈部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