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要求之严,举措之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于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三十多年间,针对国民素质教育,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等。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意见》,不仅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力度和要求,而且针对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采取了重要举措。其本质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既说明国家意志和法定要求以及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也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素质教育,由于每个人研究的角度不同,所阐释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由杨银付撰写的《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所述:“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概括得较为全面。其中“基本素质”“主体精神”“智慧潜能”和“健全个性”这些关键词,为人的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素质教育是针对于应试教育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而提出的。虽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绝对的反义词,但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更符合育人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1993年3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去推进,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去推进和深化。
一般地说:“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音乐素养的培育,是通过音乐学习长期积累而成的。它的涵盖面比较广,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如通过学唱歌曲、识读乐谱、练习音高、掌握节奏、学打节拍等逐步掌握。由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好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据笔者了解,小学生毕业,有50%以上的学生不能独立视唱一首新谱。二是从音乐欣赏入手,通过聆听音乐作品逐渐培育音乐素养。音乐是听觉艺术。一首作品,从音响感知→感情体验→理解认识,要用耳、用心、用情、用脑去聆听、感受、体验、思考,对提高音乐素养大有裨益。三是通过参与合唱或合奏,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通过课堂或课余时间,多参与演唱(奏)音乐作品,在老师的带领和同学的帮助下,演唱(奏)的作品数量多了,也能帮助提高音乐素养。四是除掌握了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参与实践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音乐素养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个人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涵盖了多个学科,涉及到六个方面,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音乐素养与其他学科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通之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学习,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营造审美氛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培育音乐素养的目标。而它们的共通之处则在于,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国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阶段。“据统计,2018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目前正处于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将来成为能对国家作贡献的栋梁之才,音乐素养的培育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而在音乐素养的培育中,音乐教材作为主要载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以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粤版教材)为例,阐述通过音乐教科书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培育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课《学唱好听的歌》中,老师让学生聆听歌曲《雁群飞》,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并随着音乐进行律动。当歌曲旋律响起时,学生们边听边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了。有的模仿大雁展翅飞翔;有的排成列队跟着前面的领头“大雁”做相同的律动;有的仰望天空,期盼大雁从眼前飞过……优美的音乐能启迪智慧,浸润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学唱《雁群飞》和参与律动,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了爱护大自然、爱护珍稀鸟类的种子。在歌词的最后两句:“排成一行一字齐,飞来飞去不分离。好像我,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不分离。”抒情的旋律,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们要相亲相爱,亲如兄弟姐妹,意在培养他们乐观的态度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粤版音乐教材编写组十分注重音乐学科的本质,从音乐要素(旋律)着手,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同时,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亲切的歌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课标》所言:“强调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有些从幼儿园甚至是胎儿(胎教音乐)就开始让孩子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小学生除课堂教学外,还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音乐辅导活动,如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有些利用周末时间,参加校外开设的音乐培训学校,如参加视唱练耳培训班或各类乐器演奏辅导课等;还有些一对一地接受老师辅导等。这些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在漫长艰苦,有时甚至是单调和不断地重复中,磨炼了意志,锻造了品格。这对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使其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难点。笔者在近30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或没有上足音乐课时,学生得不到正常的学习时间。有些学校或家长也不够重视音乐学科的学习,只追求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将本该让学生享受美妙音乐的时间挪作它用。还有些学生,受现时流行歌曲的影响,对经典歌(乐)曲、传统民间歌谣以及优秀创作歌曲学唱兴趣不高,不愿意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甚至到了小学毕业,还不能识读简单的乐谱,没有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等等。这有悖于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的精神,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待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来共同解决。
(2)对策。针对以上难点和问题,笔者建议:一是希望教育管理部门要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希望用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希望一些学校、家庭转变意识,提高认识,还给学生应有的学时和享受美好音乐的权利。三是教材编写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编选出既要有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符合审美要求,又要让学生爱学、老师爱教,旋律优美的优秀儿歌。四是将班级合唱作为常规教学,多选一些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优秀歌曲或民谣,改编成适合不同程度演唱的合唱曲。
《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诗”“礼”“乐”是圣人之学的基本修养。可见中国的先人对“乐”就十分重视。本文提出的培育学生音乐素养,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