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2019-08-26 05:25林平
中华家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养育家庭

林平

出场专家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

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事业部主任郜云雁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

成长教育专家兰海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也许我们一时无法得出标准答案,但却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看看这些专家如何说?

恽梅

作为父母首先需要悦纳自己,再悦纳孩子

“在养育生活中,今天的父母普遍存在着焦虑的心理。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需要悦纳自己、再悦纳孩子,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但做好父母的方法有很多,这是一门需要艺术与科学的学问。同时,社会各界需要为父母这一神圣的职业赋能,帮助父母感受到支持与内在的力量。”

父母的职业是陪伴者 从过去到现在,在做父母这件事上,可能始终不变的就是所有的父母其实都是在尽自己的所能、所知为孩子,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觉得不用去评判今天的父母有多么的无助,有多么的功能无效或者怎样,因为每代父母都在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我们对职业的定位是什么?思维方式又是什么?我觉得有时候思维方式比具体的“招数”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利,所以从思维方式来说,父母这个职业定位就是陪伴,是一个家庭的积极陪伴者。而这个职业的目标就是我们可以和孩子更好地相处,最终孩子能够很自在、很自如、很自立、很愉悦地走在世界上。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给家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当我们发现回家后和孩子讨论的不仅仅只有学习问题,而是讨论一些很有趣的话题的时候,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做好父母的方法有很多,这是一门需要艺术与科学的学问。

父母这个职业需要为家庭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学会“四个看见”,即看见生活、看见自己、看见孩子,还有看见趋势。看见生活指的是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课外班、兴趣班和很多专业机构里,实际上是发生在每时每刻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里,发生在厨房、客厅、卧室……这些都是教育的場所;看见自己和看见孩子,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教育家、哲学家,我们自己其实也有很大的能量,但现在的父母有时候不太相信自己;最后是看见趋势,我认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走到了一个路口,处在一个面临转型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学习教育、技能教育、习惯教育等走向一个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相互陪伴的过程。

郜云雁

觉醒、学习和成长——做父母的三个关键词

“我认为父母的职业精神,第一是觉醒。做父母要反思这个时代有什么不一样,同时要强调教育有它内在的规律,如果我们不了解,有时会适得其反,还不如让孩子自然成长;第二是不断地自我学习与完善;第三是如何在生活里成全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的成长。”

育儿需要不断反思

为什么现在总感觉育儿比以前要复杂很多?可能是育儿要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要把一个孩子拉扯大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但今天育儿要强调养育,强调“育”的质量。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知道有什么规律,如果不了解,作为父母就会有无力感,有的时候还不如让孩子自然生长,因此我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觉醒”——作为父母,要反思这个时代与过去有何不同,要了解养育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复杂,经常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建议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我的孩子现在已经15岁了,我看着孩子的时候,经常会觉得自己又重新活了一遍。因为我不知道我小时候是如何长大的,在养育他的过程中,我就会想到我那个时候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需要重新换个视角看你和孩子的关系,这样父母的焦虑可能就会少一些。

培养孩子的阅读力、运动力、自然力和人格力 虽然我和先生有一些价值观是不同的,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力、运动力、自然力和人格力方面达成了共识。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运动力,从孩子5岁开始我们就每天带着他走路,到小学开始跑步,直到10岁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一万米跑,现在孩子的身体非常好。我认为运动对于孩子来说,不光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大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在有多少家庭可以身体力行做到呢?并不是家长站在那里指挥孩子跑,而是父母要先做好榜样。在培养自然力方面,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孩子一起去亲近大自然,这也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从孩子3岁起,我就找了一位心理辅导师,因为我知道,当孩子某一天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很多秘密可能不会告诉我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这个问题我已经提前为他做好了。成长有时会很痛苦,每个家庭也都一样,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为孩子做一些早期的准备工作,这就是我家的“方法论”。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点:一个是接纳,一个是控制欲。关于“接纳”,家长接纳孩子的程度和接纳自己的程度要成正比,当你对自己很满意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更容易接纳。所以我觉得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如果我不能够接纳孩子,实际上是我不能接纳自己。

第二个是关于控制欲的问题,其实每一个家庭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孩子,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控制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孩子去弥补你自己的创伤,所以当我们控制孩子的时候,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实际上是在不经意中满足了自己成长的需求。

李文道

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作为学者和两个女儿的父亲,李文道提及今天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两个重大缺陷,第一,往往是基于个体经验的视角,过于狭窄,往往关注的是“术”的层面,缺乏理论总结,其成功经验往往难以推广;第二,成功的标准是狭隘的,成功是以学业成功为标志的。

家庭教育中的“道与术” 这些年大家可能看过好多家庭教育的相关书籍,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书籍往往是个体经验视角,比如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狼爸、虎妈等等,这些经验是有用的,但是大家会思考,如果换一个父母或者换一个孩子,这个经验否还管用?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但如果只知道方法,且这个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作用,那么就需要了解“道”,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到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方向错误了,掌握再多的方法也没有作用。我们经常这样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庭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母怎样做父母?孩子怎样做孩子?一定是父母先改变了,孩子才能有所改变。

做好教育的大环境 年轻父母面对的是资讯发达的时代,那么多微信群、自媒体不断宣扬各式各样的教育理念,那么其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确实难以判别。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孩子上好第一堂课。家校共育说的就是家庭和学校能够形成合力,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当然还少不了社会教育。

兰海

父母是最难的一项职业

“目標感强,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懂得沟通的界限。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懂得这些职场规则,但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屡屡‘犯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充满选择有能力做出规划的时代,一个需要我们去拥抱变化的时代。父母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去给他匹配力所能及的资源。希望我们一起有力量地陪伴孩子成长。”

要和孩子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父母这个职业是最难的,因为面对孩子,家长不能说“我不干了”,养育孩子是你永远没有办法不干的事情;你还必须要充满情感地做这件事,就是既要求理性又要求感性,所以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时刻会有一种焦灼感,理智的时候什么都想得明白,但情感一来又什么都搞不明白了。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父母在家庭中的目标是什么?显然是为了这个家庭能变得更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定义的目标是自己的目标,而并不是对家庭的目标,也不是孩子的目标。此外,在我看来所有家庭的关系都是合作关系,处于一种互相合作的过程当中,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要不然就是父母控制孩子,要不然就是孩子控制父母,几乎很难看到良好合作的关系。所以提到父母的职业精神,首先要确认父母和孩子是否具有合作关系,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合作?合作过程当中我们应不应该去考虑彼此的界限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去考虑如何不断学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好的教育应该带给人们希望 在这个时代,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格局去看待一个生命的成长?我觉得教育就是应该充满希望、充满愉悦感,能够带给大家力量。有时候父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对孩子的教育外包给了最优秀的机构、外包给了最厉害的专家和最牛的学校,但我们会发现,教育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以外包的。我觉得学校已经在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所有的资源了,但有一些内容真的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这时候另外一个角色出现了,那就是社会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机构的存在到底是满足父母的需求还是学校的需求?其实这个问题极大程度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状。

父母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去给孩子匹配力所能及的资源,千万不要超过一个家庭能提供的能力,也不要攀比,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观念:你在外面做得怎样都没有关系,你回到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亮着,永远有一杯水在等你,家就是家。所以一些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力量不源自于外部,而来源于他们各自家庭内核的坚硬、温暖。家庭带给孩子这种有力量、有温暖、有格局的陪伴才能够让孩子坚持走下去。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养育家庭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家庭“煮”夫
养育学堂
恋练有词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