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臻
摘要目的:探究南宁地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特征。方法: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主要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原体的种类及其临床特征。结果:300例患儿中,阳性标本236份,检出率为78.76%。其中常见的流感病毒36.44%,1~3岁年龄段病毒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地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种类较多,其与年龄段、季节变化等有关。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儿童
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咽或者喉部发生急性炎症等病情的概称,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相关调查显示,70%~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在国内城市中儿童1年平均患病3~6次,农村儿童每年平均患病2~5次。在临床上一般是利用抗病毒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本研究对南宁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观察其临床特征,旨在指导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男17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3±1.7)岁,平均病程(1.7+0.3)d。合并肺部感染和其他疾病者除外。
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通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检测,将标本病毒分离,观察病原体的种类及其临床特征。通过咽部拭子从患儿咽后壁涂抹咽部分泌物收集标本。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阳性率和病毒的分布:300例患者中阳性标本有236份,检出率为78.67%,主要以流感病毒为主(36.44%),见表1。
300例常见病毒在不同季节检出率比较:不同季节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同年龄段患儿不同病毒检出率比较:分析300例患者年龄与病毒的关系,见表3。
讨论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获得性感染,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感染可以直接或者继病毒感染后发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疾病的病原体以流感病毒为主,其导致的流感有着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者会造成儿童死亡2。
回顾小儿急性上呼吸道采取的处理方案:抗病毒联合抗菌类药物治疗184例,使用率高达85%。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于病毒所导致的,除了流感外目前尚无特效药,因为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周期约1周。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情况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之前需先进行病原体的检查。300例患者中2种药物联合使用130例,使用率为60%。在临床上有明确规定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用药。分析急性上呼吸道常用的抗菌药,使用头孢类或青霉素72例,使用率为34%。另外,在给药方式方面,静脉滴注140例(65%)。如果患儿的情况不严重,不主张使用静脉给药,口服药物治疗即可。注射剂的使用会比口服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注射剂的用量若未被合理控制,则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这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过敏以及静脉炎等情况。
本次研究中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咳嗽、疲倦以及头痛等症状,其发生率超过一半,还有部分患儿存在全身中毒症状,这与甲型H1N1、禽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儿童自身的抵抗力与免疫力与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做好急性上呼吸道的感染预防也十分重要。在小儿日常饮食中要做好营养搭配,提高其抵抗力,增加户外锻炼可以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注意卫生在儿童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儿童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的变化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194-195.
[2]朱益飞,张晨美,周招美,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与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3):5473-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