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敏:如何成为小说家?

2019-08-26 17:55曾金胜王威
中关村 2019年8期
关键词:鲁敏虚构想象力

曾金胜 王威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如何以小说重新“发现”世界,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不久前,“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八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敏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全面阐释“如何成为小说家”,带给现场观众醍醐灌顶的小说创作新思维、新境界。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鲁敏,70后,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98年开始小说写作。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九种忧伤》《荷尔蒙夜谈》、《墙上的父亲》等二十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原创奖、“2007年度青年作家奖”,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位40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之一等。有作品译为德、法、日、俄、英、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文等。

讲座伊始,鲁敏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她的作家梦是如何开启的。作家作为写作者,“85%的时间是在书房里面抓耳挠腮,蓬头垢面,为困境困扰,被焦虑缠绕,处于写作巨大痛苦当中,只有15%甚至更少时间有写作的愉悦,大部分时间比那个痛苦很多。”

“作为70年代人,出生、成长于江苏农村,特别热爱读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到中专念书”的往事。鲁敏表示:正是因为教育上的不满足感,她“在整个上学期间,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啃高中的书,啃各种各样找得到的书,甚至似乎患有阅读强迫症,只要身边有书就有不由自主地阅读的愿望。”

鲁敏1 8岁那年,毕业后开始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到邮局当营业员,站柜台。正当自己考虑“是不是在邮局做营业员度过一辈子”时,几件小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使得自己最后变成一个写小说的人。一次,因自己心不在焉看书,导致找钱时候找错了,多找了50元。当自己和师傅突然敲开那个家人的门,打开门那一瞬间,突然看见一个被切割的世界:“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衣服,看到孩子,看到冒着热气、炒到一半的饭菜,看到桌子上昨晚剩下的咸菜,看见小孩尿布搁在地上,看到一个被骤然打断的毫无准备、毫无装饰的画面”。说起这个场景,鲁敏至今记忆犹新:“我在那个瞬间特别激动,我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某种画面,和某种闯入感,和某种生活参与感”。

鲁敏表示,自己后来还做过记者、秘书等很多工作,并兴趣盎然地讲述了自己作为秘书职业习惯“带三支笔”的故事、对社会生活的洞察,以及在邮电系统从事记者职业乘坐通宵班车的感受。并以“押运员只有回到在常人看来非常不舒服的火车上,才如履平地,好像回到家一样”为例,讲述了不同职业、环境、气氛带来的奇妙感受。正是基于这些生活体验,她的小说创作才一发不可收拾。

鲁敏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和现场观众做了深入分享。她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现在成为一个貌似以写小说为生的人。虽走了弯弯曲曲、偶然的道路,但那些经历使自己获得了很丰富的感受。当然,也有作家终身只过一种生活,比如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由于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追忆似水年华》,并且成为世界名著。由此,鲁敏提出:“成为作家有很多种路径,可以像普鲁斯特,根据强大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成为作家。也可以像我这样,经过多种职业、但是必要的生活体验,成为一个用那些体验积累写作的人。”

“个体太小,无法了解整个世界,但通过文学可以做到。”鲁敏还分享了跟写作有关系的体验。她形象地指出:“世界上的新闻每天睁开眼睛像灰尘一样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头发上、身上落满世界的灰尘。为什么有些事情在别人面前像灰尘一样飘过去,有些人觉得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还可能像沙子一样到眼睛里让人泪流满面,还有可能像狂风一样,把那个人吹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外界对每个人的触动、感受、打击或者震撼是不一样的。有的震撼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品,有的震撼可能成为一部小说,有的震撼可能成就一个设计师。

鲁敏讲述到,自己创作《六人晚餐》时,写到7万字时卡住了。适值自己在黄山时,自己家附近的一起爆炸事件,激活了自己的创作。一起在南京城郊结合部化工厂发生的大爆炸,把自己的窗户玻璃都震碎了。由此,她找到了小说里面主人公的结局:“应该在一次非主观的、化工产业退场的大爆炸当中”。因为自己小说写的恰巧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改革、重工业退出,产业工人随着厂区的衰退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一个棋子动了,后面满盘皆活。”虽然叙事链条都变了,小說的正序、倒叙都发生变化, 7万字浪费很多,但是满心欢喜,因为自己找到了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元素。

鲁敏还深刻地谈了自己对于生活与创作的体会:“命运或者生活本身,不管由于自己原因还是外界原因,充满了我们不太喜欢的部分……但是稍微隔一点距离,或者稍微换一种眼光来看,其实都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关切我们的精神,你可以把它认为这是一种礼物,或者养分等。”

在互动环节,鲁敏就“写作过程中的生活素材来源”等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现场气氛热烈。鲁敏表示,最主要的来源是一手生活,作为人总会经受各种各样的生老病死、爱恨离愁,这是自己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外部世界,可以命名为二手生活。每天看到的新闻,每天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像灰尘一样落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的反应不一。还有第三手生活,就是强大的想象力。比如苏童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靠强大想象力构成的。“除了一手生活、二手生活之外,特别强大的虚构能力是第三个来源。”

就“写小说应该最注意哪些问题”的提问,鲁敏提出,写作当中总是面临各种各样不同问题,不同时期不太一样。第一阶段,是早期时候寻找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文风;第二阶段,是审美观、价值观的问题。“作为一个写作者带给读者什么,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就“如何培养启发引导小学生往正确的方向阅读”的提问,鲁敏表示:“语文体系和写作不太一样。文学特别鼓励个性,特别鼓励发达的、狂放的、超级自我的想象力。但是有时候语文作文,包括小学生在某种训练和成长期间的想象力,还是需要一定的引导。”

就“怎么把小说生活跟现实生活区别开”的提问,鲁敏表示,怎么样把真实形象虚构在里面使得别人认不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基本功。鲁敏风趣地说:“作家为什么要虚构,主要是为了人身安全,当然是开玩笑,其实不是这样。”“作家最基本的写作本能,就是所谓取自于真实的虚构,一定虚构得面目全非。正如一朵花,开得太美了以至于没有美感,太真实了以至于没有虚构的必要。我要写的肯定跟生活不一样,才符合我的审美。”

猜你喜欢
鲁敏虚构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墙上的父亲(散文)
虚构的犹太民族?
把她当妹妹
把她当妹妹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