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翰
摘 要:体育教学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关系着其心理素质的发展。高中体育,是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使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是体育教师的研究重点。分类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出发,其应用可以使体育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人人满意。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体育教学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即在充分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体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划分,改变以往学生对体育课的畏惧心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顺应现代体育教学发展规律。因此,本文在改变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简略提出分类教学的应用实践。
一、立足学生现状,灵活分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总结学生的学习现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师生关系融洽之后,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学习体育。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灵活分组。因为体育教学大多都是在课外进行的,很多都需要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完成。因此,教师应该将体质和综合素质相近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并鼓励小组之间积极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如果出现教师有事不在的情况,就可以想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有不会的地方就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地让学生们掌握体育基本动作,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双杠、排球》的时候,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挂壁前摆上成分腿坐技术。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学习正面双手垫球。从而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等素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这节课对于高中体育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这节课来讲,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们肯定都不愿意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在进行双杠练习的时候,将班里的学生分为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练习。在排球的学习过程中,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结为一组。两人一球,分别进行:徒手模仿练习,两、三步移动垫球模仿练习、垫固定球练习和一抛一垫练习。通过这样分组的练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集中分组,开展体育教学
高中学生的体质不同,利用集中分组,可以使相同体质的学生在一个组内,让体育活动更加人性化。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其体能条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化现象。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体育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进行集中分组。教师要针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的授课,但在针对某一运动要领引导学生训练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体能差异出发,引导学生练习。分组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情况出发,选择训练的方法以及训练量,不要超过自己的体能极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还可以实现体能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跑步练习时,一些学生体能情况不佳,选择跑500米,一些学生可能可以跑800米,而体能好的学生可以跑1000到2000米等。当学生做出选择,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集体练习。如果学生完全预选训练量,还可以继续,就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但绝不勉强。这样的分类教学,会让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类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上能否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兴趣,这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为力求体育课堂的高效,首先就要求分类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兴趣摆在首位。学校方面,只需要规定出一共有哪几门课,分别招收多少人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要学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在各高等学府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推而广之,将其纳入高中体育的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让教师感到麻烦的事情,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课堂活动的创新点,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授篮球这一项目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与学生说说篮球的发展史。像“是谁发明的篮球这项运动呢?”“这项运动最初就是比赛用项目吗?”等等。这样的引入式教学就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活动,树立终身锻炼的目标。
四、改进考核内容,实施因材施教
传统高中体育考核内容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规定具体的考试项目,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然后开始考试,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信心,导致他们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严重偏离课标教学目标。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铅球和铁饼类项目,跳远水平比较有限,但在现实考试中,教师恰好把跳遠作为主要测试内容,难免使学生感到不公平,最终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在分类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毕竟学生各方面素质不同,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效果往往比较显著。目前常用的因材施教方法是合理分层教学法。以女生800米训练为例,要求教师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对于水平一般靠上的学生,可以指导她们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把握一定的节奏;而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则按照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节奏,帮助她们慢慢提高自我。
考核内容的改进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考核项目要多样化,根据学生选择的体育类型进行设置,同时注重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另一方面,考核时间最好由学生规定,以便尽可能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在考试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同时对于那些体育成绩稍差的学生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力图真正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
分类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传统体育课里的共性特征转化为个性发展,让每一个个性的独体求同存异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共性集体,让个性在群体中得以发展,群体因个性的不同而去伪存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和学习,最终得到身心的双重满足。
参考文献:
[1]何艳江.浅析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田径,2019(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