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心理预期偏差与舆论引导

2019-08-26 02:44卢霜
新闻前哨 2019年2期
关键词:负面舆情预期

卢霜

网络舆论心理预期,是负面舆情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决定舆情走势的重要变量。当舆论心理预期过高,舆论对于各方的现实条件就会要求更高。若舆论对类似问题完全没有概念,当某个典型案例的出现,舆情的爆发态势让人难以招架。此外,若相关问题没有被网络舆论空间充分认识和讨论,但问题之于现实又尤其突出,舆论可能会通过侧面映射等方式进行表达。

一、当前网络舆论心理预期出现偏差的表现1.预期太高:跌落现实

当舆论心理预期过高,舆论对于各方的现实条件就会要求更高,必须付出更高的处置成本才能让舆情落地。而当现实的各方处置和问题的现状不能满足网络舆论的心理预期,乃至事实本身还存在与原来心理预期相悖的影响乃至损害时,网络舆论在经历了心理落差的震惊之余,会开始变得恐慌,从而让事件本身的影响面波及扩大。

近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舆论热烈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消息最初是被主流媒体以做“巨大突破”“中国科技新成果”等正面积极倾向来报道的,但随后,@丁香园等专业媒体进行科普说明,科学家联合发声,于是舆论场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忧虑占据了舆论场主流。这时,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舆论场充斥着担忧乃至恐慌情绪,且这种担忧情绪的平复需要付出较高的处置成本。

分析来看,主要担忧包括三方面,一是担忧给人类带来健康风险,修改基因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病毒横行,基因变种。二是担忧不可控的示范效应,破了这个先例后,技术可能会被个体利益考量所利用。如斯蒂芬·霍金曾预言,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但一旦“超级人类”普遍存在,没有改善基因的普通人将被淘汰。三是担忧现有法制体系形同虚设,此次实验让舆论对对科学研究的伦理控制是否形同虚设。

2.問题忽略:侧面映射

在互联网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中,若相关问题没有被网络舆论空间充分认识和讨论,但问题之于现实又尤其突出,民众对于其能得到改变和解决的期待尤其强烈的情况下,舆论可能会通过侧面映射等方式进行表达。

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我不是药神》电影引发网络舆论现象级传播和讨论,《我不是药神》只是一部电影,作为艺术创作,其显然无法一一对应到具体事实和个人,但网络舆论却异常认真地将之主人公原型,以及影片披露的医疗行业问题等,一一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并引发了持续的讨论。该影片成了舆论对当下问题深入讨论并集体寻求解答和出路的由头,如包括现有医保体系是否应该负担昂贵救命药,仿制药是否应该合法化,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包括产能过剩和创新不足、看病贵、重复检查等问题。

3.问题反复:预期过低

若在网络空间,舆论对现实的类似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或者因为某些人为的因素被长期忽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当某个典型案例的出现,扩充了舆论对现实问题存在的认知面后,舆情便会呈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爆发态势,让人难以招架的同时,更是对有关领域的公信力造成重创,有关方面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处置成本,有时甚至即便付出了很高的处置成本,但公信力的挽回仍任重而道远。

二、如何避免出现网络舆论心理预期的偏差

1.注意正面宣传的尺度

在处理网络宣传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上,不能对负面问题一味集中披露,让民众形成扭曲的价值认识,也应注意正面宣传的尺度,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全面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宣传,不仅关乎民众的认知和观感,更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共识。如针对基因编辑事件,让舆论重新开始关注个别媒体动辄对我国各领域发展成果冠以“世界第一”“让美国吓尿”等正面宣传的问题,专家建议,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要坚持客观和全面原则,不能中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

2.问题风险分散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监督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披露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过多、过于集中的负面问题揭露,容易让网络舆论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损伤民众对美好生活和愿景的信心。若能将社会问题的风险分散披露在平时,一方面舆论压力被长期陆续分散,另一方面,则让相关问题的讨论更加具体,处置起来,思路也更加明晰,措施也更加有效。

3.从法治思路规避扩大风险

当前网络舆论心理预期方面,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一方面对于负面问题存在的范围和程度的深入容易有过低预期,另一方面,对于官方的处置措施和手段方面,随着个别领域问题的反复,容易有更高期待和心理预期。这说到底是网络舆论情绪的一种不理性情绪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舆论普遍未建立法治思维。对此,一方面要将具体问题的披露当成常态性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应细化问题解决的法制路径,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扭转到法治解决的思路上。

猜你喜欢
负面舆情预期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舆情
舆情
舆情
论负面教育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