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9-08-26 06:50单明义
文理导航 2019年25期

单明义

【摘 要】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那么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那么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呢?笔者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惑、解业”,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教育观念则要求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为此,教师要适应这一转变,确立新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教绩观,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创新意识,打破以往的“侦探”教育、“判官”教育,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例如,讲到《哲学生活》“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引用了“进朱者赤,进墨者黑”这一成语,并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进行讲解,把这一成语说成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果真就有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提出反对意见,而且响应者越来越多,纷纷举例反驳我的说法。最后,我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学生们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进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很显然,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例如,讲到《文化生活》“文化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及了刚刚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让学生探究其意义,他们有的从政治角度,用文化与政治、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有的从经济角度,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有的从哲学价值观角度,用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变通、独特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学生求知、求异心理的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不会打断教师的讲课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不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可见,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相互质疑的机会,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从合理设计教学模式入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情境教学法便是其中的一种有效尝试。

情景教学就是根据教学要求创设相应的情境,达到既能发挥优势又能克服弱点的目的的一种教学艺术。如在讲授哲学生活“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讲述了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接着,又为学生播放了熟悉的音乐“梁祝”和“命运交响曲”,这样就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田忌如何以智取胜,两首曲子何以给人不同的乐感享受。学生们在彼此相互激荡的思维撞击中,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不仅如此,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还列举出了“guo与gou”“金钢石与石墨”等许多同类的事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独创精神、创新精神。

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将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结构良好问题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代款消费”时,我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向学生陈述这一晦涩的名词,而是先为学生讲了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买房的故事,在学生的诧异中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两位老太消费的不同之处,在结构良好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分析释疑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这一概念、这一消费类型,并能够做出利弊分析。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启发式的基础上,在学生当中开展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学得更自由、更主动、更开放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到《哲学生活》“意识的本质”时,在学生似乎接受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这一观点时,我突然语锋速转,以“那么狼孩儿、猪孩儿怎么没有人的举止言行呢”把学生引入讨论之中。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很快明析起来,带着欢愉走出了迷惑。又如,讲到《经济生活》“艰苦奋斗精神”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艰苦奋斗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的辩论赛。在思维的驳辩、语言的激昂中,学生的认识逐渐明朗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认识的来源、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这就要求创新教育下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创新的机会,把探索真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反对封建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这一内容时,我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载体渗透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从反对封建迷信与邪教这一核心出发,自主进行探索研究,然后把各自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还要选择相关的典型事例,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明确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尤其是在展示探究成果时,我没有限定形式,学生们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小论文形式,有的是示例图表的形式,有的采用了幻灯片的形式,还有的采用了漫画形式。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演绎归纳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世界观教育,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讲到《经济生活》“投资方式”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到银行观摩采访,有條件的情况下,还请银行工作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在社会实践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实践这一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外,教师还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物展示法、图表法、电子课件法等。

总之,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教学上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