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宇
一、引言
在中国电影的当代谱系中,贾樟柯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符号性人物。他始终坚持把镜头对准小人物的情感世界,采用现实客观的叙述方式,向观众讲述徘徊于社会边缘和底层个体在汹涌的时代变化漩涡中的命运轨迹和生存意义。二十年的创作,一如既往的稳定,曾多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是其作品水平的最好证明。
二、《江湖儿女》的表现形式
(一)细节的展现
贾樟柯通过对故乡故土、小城公交车、舞厅、河流桥梁等时代符号的展现,表达了导演对故土的留恋和热爱。电影开头便运用了一组手持镜头记录了公交车上的场景和整个大同的城市面貌,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也奠定了影片整体的基调。同《山河故人》相似,故事分为三个时间段,虽然没有明显的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从轿子、绿皮火车、高铁、翻盖手机、智能手机、微信、花椒直播……无不呈现出了时代的变化,在诸多细节里透露着导演留下的关于时间“暗号”。这些时代印记与符号向我们传达着贾樟柯心目中渐渐逝去的江湖。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的江湖早已离我们远去,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也随之不复存在了。
(二)声音的运用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擅长使用真实环境音效,比如喧嚣的机器轰鸣声、火车呼啸的声音、建筑物倒塌的巨响又或者嘈杂的人群声,声画体现出同步性、统一性的特征。黑泽明曾说“电影的声音不是简单地增加影像的效果,而是其两倍乃至三倍的乘积(1)。”“真实的噪音”常被贾樟柯运用在他的影片中,成了鲜明的个人符号。这种将环境声大段放在影片中的做法,实质上是将生活真实完全搬演到艺术真实。从1995年影片《小山回家》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开始,贾樟柯在作品中对流行音乐的应用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小武》中的反复出现的那首《心雨》,《站台》、《任逍遥》直接使用流行音乐做片名……《江湖儿女》亦是如此。主人公巧
巧在奉节的文化馆哼唱的那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是曾经传唱大街小巷的歌曲,无疑代表着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丧礼上的那首《上海滩》,配合“坟头蹦迪”的戏份,还有那群中老年任人一同合唱的《潇洒走一回》……时代独特的记忆被贾樟柯二次加工后,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狮虎同笼”一样,呈现给观众新的质感。流行音乐的应用成了贾樟柯再现电影年代感的独特方式,也构筑了贾樟柯的音乐世界。影片中还有不少将音乐和环境声交叠使用的画面。在巧巧骑着摩托车在雨中行驶的时候,重叠使用了环境声和鼓点音乐,还原了有声世界的真实感同时又展现和外化了导演对世界的艺术感知。
(三)色彩的象征
这一次,贾樟柯改变了以往的灰黑色调,而是选择红、黄、蓝三种底色,渲染江湖风云变幻、波涛汹涌的大背景。红色常与火和血关联在一起,也是关公的重要身份象征,代表着赤城和“义”。蓝色代表着天空和宁静,代表了“情”。黄色则寓意着金钱和权力,但也潜藏着凋零和衰败。贾樟柯用这三种颜色,诠释了金钱与情义和碰撞,也通过浓墨重彩的色调展现了波涛汹涌的江湖社会。
三、《江湖儿女》的电影风格
(一)从镜头语言上讲,使用小景别镜头
《江湖儿女》中,贾樟柯打破了惯用长镜头、深焦镜头的电影语言习惯。影片伊始,在公交车上大量运用小景别镜头,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于那个年代,把当时人们的沧桑和小女孩的麻木形容尽致,用这些细节描绘出人的内心活动,渲染背景、反映主题。影片第四十三分钟,在巧巧救斌哥这组镜头中,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来展现主人公的慌张和恐惧,着重展现了巧巧的神情,表现出巧巧的害怕;再将特写镜头瞄准斌哥满是血渍的手和雪茄上,暗示了斌哥的命运。这组镜头的运用隐喻了江湖的险恶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又通过对女主从入狱到出狱,衣着和发型的细节描写。多使用中近景镜头,展现了巧巧从开始时的骄傲再到后来的随波逐流的内心变化,她对新时代抱着窥视的态度,展现一个心怀道义的“江湖”女子,如何遭受当代社会的“践踏”。贾樟柯通过纪实性的风格,展现了对江湖、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思考,是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的统一,是弱势群体生活化影像的再现。
(二)从叙事风格上讲,结局并非美好
从好莱坞剧本创作和经典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说,贾樟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优秀的故事讲述者。贾樟柯的电影游离在经典故事叙事之外的范畴,几乎没有大圆满的结局,更不用说是为观众造梦,这是完全区别于好莱坞造梦之城的另外一种电影世界。生活的苦痛,现实的残酷,感情的脆弱被他反复展现,悖论充斥其中,结局意犹未尽。
(三)从主题而言,对于宿命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贾樟柯用自己二十年的创作方式讲述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的主题,着眼于最真实、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边缘和底层个体的中国故事。影片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巧巧与斌哥消逝了的芳华,更是一代江湖和一个时代的消逝,也是贾樟柯为了展现窘境中,为了生活而抗争,为完成自身价值而奋斗的心底真实写照。世上再无江湖,只有儿女颜然犹存。
四、结语
虽然《江湖儿女》的国内票房仅有7000万,但这却成为了贾樟柯执导作品的票房新高,值得为贾樟柯欢欣鼓舞。相比以往,《江湖儿女》用更成熟的表现形式和电影风格去讲述了巧巧和斌哥的江湖情义。《江湖儿女》的上映,是贾樟柯用似曾相识的电影语言告诉我们:这既是对自己过去二十多年创作生涯的一次全景回顾,也是对过往人生的一次体悟总结。
注释:
(1) 董立娟.论数字化电影声音的真实质感与审美认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井延凤.《江湖儿女》,符号里的世情变迁[J].电影文学,2019 (02):102-105.
[2]刘旭昶.电影《江湖儿女》中对贾樟柯电影符号语言的继承与延续[J].戏剧之家,2019 (04):91-92.
[3]聂君伊.从电影《江湖儿女》看大环境下的中国时代变迁[J].开封教育学院學报,2018,38 (1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