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的作用

2019-08-26 13:02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习惯研究组

孔 隽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116033)

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比较常见,是一种功能性的胃肠疾病。此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已占消化内科接诊量的30%左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饱胀、疼痛、食欲不振以及恶心和呕吐等。致使此疾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确切,有研究报道[1],内脏感觉过敏、胃动力障碍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可能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因素,当中,心理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促进其病情康复。因此,本文特对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干预,旨为探讨其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消化内科接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参照组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37.6±15.8)岁;病程6个月~5.8年,平均(3.3±1.7)年。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39.6±14.1)岁;病程7个月~5.5年,平均(3.5±1.5)年。所有患者都符合2006年罗马会议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①有明显的上腹痛与灼热感、早饱和餐后饱胀、反酸、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之一或多种;②病程超过6个月或近3个月症状持续,年龄在18~65岁;③经B超、X线检查已排除肠道、肝、胆、脾、胰、食道以及胃等器质性病变;④排除腹部有手术史与糖尿病等其他慢性患者。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资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和新络钠分散片进行药物治疗,参照组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个体行为护理干预:在患者首诊和每次复诊时亲切的与其交流,时间为30 min左右,交流过程中耐心的倾听,认真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鼓励其敞开心扉,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讲出,给予安慰和理解。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工作情况以及生活习惯。按照所评估的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行为干预措施,根据患者情况每周给予一次行为指导,让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感法和行为,并明白应激、情绪和症状间的关系,以及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并教会患者正确进行自我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沉思、想象和倾听舒缓音乐等,以改善或消除心理与生理不良的应激反应,对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以增加其信心,让患者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其禁食辛辣、生、冷、过硬以及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戒酒;按时就寝,循序渐进的运动。

1.2.2 获取患者家属支持:积极主动的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获取其信任。指导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向其讲解疾病的病因、特点、症状、与器质性疾病所致消化不良的区别、预防、应对方法及治疗进展的有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可正面促进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2.3 集体行为护理干预:每3周开展一次集体健康行为指导,每次30 min左右,将患者进行分组,每组7例左右,鼓励患者相互交流,成立微信或QQ群,随时分享各自的经验,给予互相提醒、督促和支持。最终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1.3 判定标准:采用焦虑自量评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量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评分比较,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

组别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2) 53.6±5.1 41.5±4.9 55.1±5.8 40.5±2.5参照组(n=52) 53.2±5.6 49.5±5.2 55.6±6.2 50.2±5.3 t 0.381 8.074 0.424 11.936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行为护理其高度重视护理中的行为现象,重点观察患者的行为问题,以找出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行为因素,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此护理模式结合了现代护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学、行为科学、行为管理学以及心身医学等知识[3]。通过行为护理有效的弥补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行为护理干预、家属行为影响干预以及集体行为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找到影响病情康复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从根本上缓解了患者的精神压力,通过鼓励和督促让患者逐渐纠正了其不良认知、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建立了正确的认知观,最终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不良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通过行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给其精神减压,化解了患者的心理冲突,让其心态保持平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最终促进了症状改善,此护理方式有着针对性强和身心同治的优越性[4]。

综上研究所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消除或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发生,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病情康复,具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功能性行为习惯研究组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