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莹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妇科,广西 南宁 530000)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盆底支持结构由于妊娠、分娩、难产等发生缺损、损伤,进而导致这一疾患[1-2]。如妊娠期胎儿尺寸过大,造成女性盆底肌肉受压受损,或分娩后盆底不稳定,导致盆底组织松弛。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研究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治疗我院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重要意义。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于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约为35.4岁;治疗组19~58岁,位年龄约为38.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后,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产后盆底功能训练: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方法如下:尝试紧缩盆底肌肉并坚持5 s,若5 s太长,可先坚持2~3 s,而后再延长坚持的时间;紧缩肌肉后放松肌肉,放松时间为10 s,重复练习10次,这组动作每天至少做到3~4次。此外,进行盆地肌肉拉伸训练,即先紧张臀部并伸拉双腿,此动作坚持5 s后放松,此组动作训练进行10次。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出院后责任护士持续5周进行常规电话随访,5周后进行每月1次随访。随访内容:了解产妇训练期间是否有疼痛感、是否有尿液渗漏、体质量变化、心情如何等。
1.2.3 治疗组护理方法:治疗组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介入延续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①出院时,除了告知孕妇有关清洁护理的情况外,还要告知盆底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作用。②由专业和有经验的护士指导产妇逐步进行肛门抬举训练。③出院后3、7、28、42 d和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及走访。访问内容包括盆底肌肉是否有损伤、是否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下坠感等情况。④建立医师、产妇的微信群,便于患者与患者及医师的交流。
1.3 评判指标:①比较两组3个月后的肌力分级,根据盆底肌收缩的次数、持续时间和质量,将盆底肌张力分为1~5级。等级越高,恢复越好。②比较两组护理效率:显效,盆底组织完全恢复,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盆底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没有改善甚至恶化。
2.1 两组患者3个月后盘底肌肉分级情况比较:对照组3~5级与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显著,χ2=15.57,P=0.08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3个月后盘底肌肉分级情况比较[n(%)]
2.2 两组护理方式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22例(73.32%)例与治疗组29例(96.66%)例比较,治疗组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11例(36.66%)例与治疗组4例(13.33%)例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盆底是由提肛肌、尾肌及其筋膜组成的漏斗状肌板,而女性的盆底是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器官的系统,能有效地维持女性的性快感、排便排尿等生理功能[4]。然而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如分娩、咳嗽或肥胖,妇女的盆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8]。对此,大量的研究表明,产后妇女需要科学地指导合理休整,而初产妇缺少产褥期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因而易导致一系列围生期的问题。近年来,延续护理模式在产后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效果显著。它从心理学、生理学、健康教育等方面为孕妇提供健康指导,不仅能有效地满足孕妇对疾病知识的需求,而且能达到提高产妇健康水平的目的[9]。因此,护理人员通过不断征求产妇的需求和意见,收集产妇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本次研究中,针对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结果,治疗组3个月后盘底肌肉达到3级或3级以上的患者2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此,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3.32%;然而,治疗组不良反应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6.33%;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延续护理模式优于单独使用常规随访护理模式的效果,与文献[10]结果相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延续护理模式,不仅可以加快盆底功能的恢复,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护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