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雪莲
【摘 要】本文论述“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基于“问题连续体”模式的应用原则,阐述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参与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教学方法,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连续体 高中历史教学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102-02
新课程改革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重视对学生问题连续性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问题连续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论述“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其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很好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适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其二,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注,不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较多,学习效果较差,不能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其三,大部分教师认为历史为文科科目,没有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问题意识欠缺,导致学生仅对高中历史的浅层意思进行理解,并没有对其深层意思进行探究,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极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问题连续体”模式的应用原则
“问题连续体”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让教师能直接获取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了解,从而及时处理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运用“问题连续体”模式教学需遵循以下原则:其一,“问题连续体”模式的核心理论为问题连续体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将问题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型,分别是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参与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更为准确地说,其以教师和学生为参照,设定问题的本身、方法答案的已知或者未知,设定问题的答案是标准的还是开放的。其二,连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在连续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且问题不应该仅仅限于课本的知识,还可以涉及课外的相关知识。
三、“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连续体”实施的主体是问题,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增设问题环节,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可依据问题连续体理论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提出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参与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一一解决,以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果。
(一)单一性问题
单一性问题属于事实类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对知识记忆和复习就可以有效掌握,这类问题的结构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单一性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事实和数据,经常是各种现成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是教学过程中要求较低的一类问题。例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提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顺序是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等单一性问题,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拓展其他知识点,深化学习效果。
(二)再现性问题
再现性问题属于概念性问题,主要是从事物的归类过程中来提出问题,这类问题同单一性问题相比,更多地融入了概念的层面,能够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进行一定的延伸。在教学中设置这一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并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增强。例如在“分封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分封制内容是什么?”“宗法制内容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是什么?”等再现性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并学会灵活应用。
(三)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属于概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多个概念进行有效的统计,并形成一个概念结构框架,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原理和规律。如果学生想要很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需要在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高度,对各种历史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具备将各种概念进行有效串联的能力,其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具体特点是什么?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历史知识,进而掌握知识背后的规律,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和概括。
(四)参与性问题
参与性问题属于理论阐述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掌握的理論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类问题的回答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在很好掌握知识规律、概念和原理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为了有效降低学生回答这类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灵活运用书本中已有的知识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进行论证。这类问题往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
(五)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掌握问题所透漏的知识点,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用于对问题的回答当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课本基础之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且需要学生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例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分析宗法制和分封制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这类问题往往非常宽泛,并不存在什么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态度做出回答,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就算正确。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对优化课程效果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问题连续体”模式十分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各历史知识间的关系和区别,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沼沼.浅谈如何创造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
[2]薛贝贝.“探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2)
[3]刘 娟.农村初中高年级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捕捉与处理式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3)
[4]李加平.电子白板技术让历史课堂更精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