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俊健
【摘 要】本文阐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以《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中的“温度报警器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论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准备教学设计和资源,引入学习任务并讲解知识技能要点,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不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044-02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依托,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多元评价体系,按“教、学、做、评”四个阶段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项目评价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讲解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解答学生学习困惑,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是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做”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按照任务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实践训练,掌握操作步骤、要领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评”是教师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方式对照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做、评”四个环节可交互进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下面以《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为例,阐述“教、学、做、评”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措施,以期为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分析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内容综合、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较强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各类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能识别各类传感器,能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检测各种常用的传感器性能并判断其好坏,能根据要求选用和使用常用的传感器,能完成传感器电路的安装、调试,具备初步的传感器的应用和典型电子产品制作能力。课程教材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结构模式编写,主要内容有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等十个项目。围绕操作工、装配工、维修工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群所接触的传感器的应用知识,每个项目由 1~3 个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涉及各类传感器在位移、压力、转速、温度、湿度、噪声等方面的应用。每个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就是一个学习任务,可将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数字电路分析与制作》等前导课程,可购买常用传感器、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来在万能板上组装电路,或直接购买传感器应用电路套件进行电路安装,具备了实施“教、学、做、评”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由于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区别较大,其教学内容之间彼此孤立,不具有延续性,不利于教师教学组织的衔接和学生学习理解,教学难度大。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普遍不高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感觉枯燥乏味、抽象难懂。针对以上课程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以及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从每个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入手,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梳理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组合开展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安装和调试,使学生能及时巩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自我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
本文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项目二“温度传感器的应用”中的任务一“温度报警器的安装与调试”来说明“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一)教学设计和资源准备
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围绕学习任务“温度报警器的安装与调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教、学、做、评”几个教学环节和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为满足教学的要求,准备的课程教学资源有任务书、教学课件、温度报警器套件和安装过程的教学视频、元器件检测和电路测试的表格、学习任务评价表、万用表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能积极、充分地参与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引入学习任务,讲解知识技能要点
“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调控的过程,是“学”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已经安装完成的温度报警器,演示当热源靠近时温度报警器报警的情境,引出本次课程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知识内容、技能要求及评分标准,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学生对照温度报警器原理图识别电路元器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还需要哪些知识?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讲解温度传感器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等知识要点,讲解演示元器件的检查方法和电路制作的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使实训小组及其成员明确各个学习要点、操作要求等,为后续的“学”与“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中做,做中学
1.溫度报警器电路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学生按实训小组领取温度报警器套件(每人一套),对照元器件清单识别和清点元器件。根据温度报警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表格,用万用表对元器件进行逐一检测,判别元器件的好坏,并把检测结果填写到对应表格,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元器件识别和使用仪器仪表检测电子元器件的能力。
2.第一级电路的安装与测试。根据温度报警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将温度报警器的安装分为二个子任务,以降低学习难度和提高电路安装的成功率。温度报警器工作原理电路图如图 1 所示,以虚线为界把电路分为两个部分。学生安装完成第一级后,经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后,进行通电测试和检测,检查第一级功能是否正常。通入 5 v 直流电源,蜂鸣器鸣响,然后再给 4 脚一个低电平,蜂鸣器不鸣响,则电路制作正确。用万用表电压档分别测量上面两种情况 555 集成电路各个管脚电压,将测量数值分别填入对应测试表格中,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功能正常方才进入第二级安装。
3.第二级电路的安装与测试。在第一级电路功能正常情况下,学生进行第二级电路安装。安装完成后,经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后,进行通电测试和检测,检查第二级功能是否正常。通入 5 v 直流电源,LED 1 灯亮,将热源移近热敏传感器,LED 1 灯灭。分别测量热敏电阻的静态电压、动态电压及 Ua 741 脚 2、脚 3、脚 6 的静态电压、动态电压,将测量数值分别填入测试表格中,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4.通电调试电路。电路焊接完毕后先自查和小组检查,然后教师检查,再对电路检测和调试。接上电源,在正常温度下 LED 1 灯亮,不报警。将热源移近热敏电阻,开始报警,LED 1 灯随之熄灭。
“学”是“做”的基础,“做”是“学”的延伸,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是为了做,做是为了进一步学,学和做两者不可割离。“学中做,做中学”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知不足再进行学,学了之后再进行做,这样循环往复,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在温度报警器的安装与调试任务的具体实施中,把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电路(两级电路)安装调试完成后,再进行整个电路的安装调试。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把“学”和“做”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仪器仪表检测电路及排除电路常见故障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电路安装调试完成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第一和第二级电路功能与测试、温度报警器功能调试完成情况、安装工艺、团队协作等。最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具体的任务实施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在评的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现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参与文献】
[1]黄 琛.“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以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J].职业,2014(11)
[2]傅思勇,张锋辉.《傳感器原理与应用》的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6(9)
[3]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