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胜
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及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道德与法治课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传统的德育观,成就道法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打造生动、精彩、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开辟新径。道德与法治课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研究实践,理论学习、实践探究、认识提升、技术掌握等经验体系,构成了初中道法课程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道德与法治;迭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7-0046-04
2016年9月1日起,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陆续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材凸显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探究、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生成知识,提升能力,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落实新教材理念,需要教师加强研究,创新教法学法。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索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及理念高度契合,所以道德与法治课非常适合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三年多来,本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努力建构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魅力,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团队也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跃升为“道法”高手。本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实践完善研究成果,不断迭代,逐渐探索出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理论迭代,把握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团体辅导是一项专业的心理学助人知识和技能,有其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有其实施的过程与干预策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补齐理论的短板。
首先,学习和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樊富珉、何瑾编著的《团体心理辅导》一书,是为初入团体心理辅导学习领域的人员编写的。全书的编排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方便理解和掌握。阅读此书,学习者犹如亲身经历团体辅导的全过程。反复阅读,能够知晓团体心理辅导必经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任务、常用技术、活动原则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意义,达到活动应有的效果。
其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团体辅导的基本载体,借助活动方案,团体辅导的主题、思想和理念得以展示、传递、强化和巩固。袁章奎主编的《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一书,既介绍了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组织技巧,又提供了142个活动方案。这些活动方案设计新颖,实用性和趣味性强。每一个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非常详尽,是一线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多年实战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改造和完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方案,教师可以上出一堂又一堂精彩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体验。
再次,观看团体心理咨询视频。书本理论是静态抽象简化的,实际辅导过程是动态复杂多变的。通过观看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团体心理辅导视频,教师可以感受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熟悉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过程、辅导技术,学习他人开展活动的经验,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知识,把握团体活动方案的思想内涵。此外,道法教师团队要加强交流,在研讨中进步,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团体辅导理论水平的迭代升级,从而凝聚共识,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向和方法。
二、实践迭代,夯实根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才能切身体会个中滋味,才能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策略。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迭代的过程。
(一)躬身实践,积累运用经验。
笔者组织道法教师结合学校、学生和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打开千千结”“融化的冰盖”“马兰花儿开”“快乐抓快乐”“超级进化论”“拍掌订目标”等操作简单、趣味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活动,积极尝试运用于课堂。这些活动可用于课堂导入,也可用于教学内容分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提升交往沟通能力,认识、理解、评价他人行为及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注意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并依据教学实际对活动规则、步骤进行适当调整,课后用心反思活动中的闪光点和缺憾,及时与团队其他成员研讨完善措施,并记录下来,形成教研素材。
(二)示范观摩,交流研讨心得
示范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廣教学经验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道法教师要敢于讲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示范课,同时善于观摩他人的此类示范课。课后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方法,总结运用策略,并撰写听课心得。亲身实践——观摩研讨——再亲身实践——再观摩研讨,如此循环往复,道法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水平不断迭代,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没有上示范课和课例观摩的机会,道法教师可以通过多观看团体心理咨询视频来替代。
(三)系统推进,建构课堂模式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七年级。因此,七年级教学有充分的条件构建以团体心理活动为载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学生热身、全情投入、思考讨论、师生分享四个阶段。热身阶段需要安排一个热身小活动,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全情投入阶段一般开展1~2个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团体活动,要求學生依据活动的规则,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创设的情境中,用心去体验、感悟;思考讨论阶段需要教师提出与学生活动体验直接相关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师生分享阶段是师生把获得的认识、感悟相互分享,通过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碰撞,实现认识的深化与提升。因此,课堂形式因活动的引入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因活动的增加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因参与体验,锻炼了心理品质,增强了团队意识,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因为活动比重增加,逐渐转换角色,回归主导地位,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认知迭代,坚定信念
道德与法治课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师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面临困难和挑战的认知通过迭代不断提升,才能拥有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坚定信念。
(一)认识困难存在的必然性
任何教师,甚至专业的团体心理咨询师,都会遭遇活动方案选择举棋不定、活动方案改编不知所措、活动过程组织举步维艰等困境。活动过程中,也会遇到领导能力不足、技术不娴熟,活动秩序混乱,学生分享不积极、倾听不认真、反思交流不畅等挑战。充分预见到这一点,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失败面前不却步。
(二)认识困难产生的缘由
例如,活动方案选择举棋不定,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活动的内涵理解不深,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方案改编不知所措,最主要的原因是活动步骤不清晰;活动秩序混乱,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把握活动规则;分享感悟不积极,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敢敞开心扉,担心袒露真情实感被同学笑话,受老师批评……出现困难的缘由认识清楚了,才能减少教研困惑。
(三)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方法总比困难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摸索、积累经验,组织团队成员交流切磋、汇聚智慧,总能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如,选择活动方案的简便方法是:依据教材单元主题,到相同或类似主题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中寻找,依据活动目的与教学目标契合、活动内涵丰富、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原则,能够快速形成适当的活动方案;也可依据教学实际对活动方案进行大胆改编。再如,解决活动场地问题,可动员学生齐动手,挪动课桌椅,整理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天气状况好的时候,到操场上开展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活动教具问题,解决的方法更是灵活多变的:毛巾当做眼罩很胜任,核桃替代小球还可吃,教室里的扫把、水桶、簸箕以及生活中的日常物品都可以开发成适合的活动教具,这种替代不仅能够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的热情,使活动效果显著且影响深远。对困难认知的迭代,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学生的热情参与、快乐成长,鼓舞教师坚定前行。
四、技术迭代,成就精彩
团体辅导技术的应用可以更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探索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发对话,促进讨论,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师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三种重要技术:
(一)倾听技术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倾听技术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对团体的互动也非常必要。倾听不仅仅是教师用耳朵听学生讲话,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并通过目光注视、面部表情、点头等非语言行为给予恰当反馈;当学生的表达没有重点、不够精简时,教师要以更清晰、更明确和更恰当的语言重复描述发言者所传递的信息;对表达不清楚或混淆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提出询问,促使学生进一步准确表达。
(二)尊重技术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初中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他们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的尊重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能够鼓舞学生敞开心扉,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尊重学生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个性品质如何,教师都应以温和、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站在开放的角度与其交往和沟通,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各种标准评判他们。教师还要做到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活动感悟,但不强迫学生表达,不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不草率评价对错、好坏。
(三)提问技术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与学生活动直观感受相关的、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然后依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层深入的原则进一步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泛,要与活动情境紧密联系,更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团体辅导技术还有很多,如:询问技术、同感技术、沉默技术、对质技术、阻止技术、连接技术、分组技术、保护技术、自我暴露技术等等。这些辅导技术,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真正在实践中用得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不断迭代升级,定能让课堂出彩。理论学习,实践探究,认识提升,技术掌握四个环节相互促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迭代升级,构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策略。应用本策略,可以促使一线道法教师从“门外汉”快速成长为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打造出精彩生动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构建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 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袁章奎.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伏忠国.李云鹤.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