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红
摘 要:诗词不仅要读、要背,还要为“我”所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固有的诗词资源,做到因势利导、读写结合,通过挖掘诗歌的意与象,选好切入点,进行诗转文的训练并拓展延伸,借助诗歌的意象,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言,形成佳作妙文。
关键词:诗词;意象;切入点;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7-0029-04
课上读诗背词,课下积累,这是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做的。可很多学生读诗不少,却不能巧妙利用,“桥归桥,路归路”,写作时若能偶尔引用一两句诗,就算是给文章添了点文化底蕴,其他基本“风马牛不相及”了。
其实,教师可以借助诗歌意象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言,通过挖掘诗歌的意与象,帮助学生形成佳作妙文。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这些固有诗词资源,因势利导,经过设计、指导、加工、润色,最后推出学生各自的“个性化产品”呢?
一、诗中故事耐追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入目,即可感觉到其中的故事是令人思量、耐人追寻的。中学阶段的很多诗,我们都可以挖掘其蕴含的故事,若再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故事描述出来,也许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吧!
那么,如何进行诗转文的有效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挖掘诗中的人物、地点、景物和情节等。
2.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
示例一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大意:向东回望长安,远离故土,思念亲人的泪沾湿双袖,奔涌不停。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切入点:(1)挖掘诗中的人物:诗人和入京使(从题目中看出);(2)挖掘诗中的地点:故园东望——西去途中;(3)挖掘诗中的情节:西行途中,回望来路,思亲之泪,奔涌而去。巧逢使者,苦无纸笔,传语报平安。
诗转文训练
分句训练:从诗歌中,任选一句,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进行文字描述。教师可以做好预设或者相應的提示。
第一句——景物描写
第二句——神态描写
第三句——细节描写
第四句——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融入思乡的真挚情感,在特定场景内,进行合理构思,并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示例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切入点:(1)特定的场景——赴边途中;
(2)特别的情感——孤寂抑郁,幽微难言;
(3)特色的风光——塞外之景,奇特壮丽。
诗转文训练
结合诗句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1)人物描写:如对“使至塞上”的“使者”进行描写。(2)场景描写:对“逢候骑”的场景进行描写。(3)景物描写: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奇景进行描写。
(提示: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运用修辞,力求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设题练笔】上学或回家途中。
二、诗中景致分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平时习作中,如果描写景物,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力求做到:任它千头万绪,但我条理清晰;任它千景万物,但我重点突出。
诗词中景物的描写也极有顺序、极有层次、极有特点,如总写、分写;概括写、具体写;远景、近景、特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等。
示例一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分析描写层次:全诗围绕一个“望”字,按照远望、近望、细望,最后写的“愿望”。
示例二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一起注意观察角度,从全景到特写,最吸引人注意的是特写镜头“小荷、蜻蜓”。
切入点:(1)选好描写顺序;
(2)注意详略安排。
诗转文训练
从《望岳》《小荷》中任选一首诗,注意描写层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语言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文辞兼美。
【设题练笔】
(1)公园一角——训练角度:定点观察、特写。
(2)美丽的公园——训练角度:移步换景、定点观察。
写作提示:
(1)选定要写的景物:如小湖、假山、花草、游乐场等。
(2)决定哪些写,哪些不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
(3)确定观察和行走的路线。
(4)设计好过渡和衔接。
(5)注意语言的文学性和生动性。
(6)适当联想和想象。
三、诗中情感细琢磨——一枝一叶总关情
“西风已去朱颜送,万水千山总是情。”诗词文章中,“情”是最重要的。情有所寄,感有所托。有切身体会、有真情实感,方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融入其中。
(一)愁来愁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汇总所知的写愁诗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并概说其特点,或者介绍喜欢的理由。
示例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此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再加上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令人深感其愁之甚。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此句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具体艺术形象,来描写无法描摹的悲愁之多,新颖奇巧。
(二)思来思去,山一重,水一重
积累写“思乡之情”的诗句。
示例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寄情明月,一“举”一 “低”,深情浓浓。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诗人将思乡之绪隐于日暮时分的江上雾蔼之中,情景交融。
切入点:给抽象的事物或情感寻找一个具体的载体。
诗转文训练:从以上的名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训练。
写法提示:(1)化抽象为具体。
(2)运用细节描写凸显情感。
(3)运用夸张等手法突出情感。
【设题练笔】
(1)写自己某次走夜路时的害怕。
(2)得到老师表扬时的自己喜悦的感受和
表现。
四、诗中写法可借鉴——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的写法中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从不同角度均可入手。
(一)运用修辞
1.夸张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诗人用“深千尺”比不上“送我情”衬托出情义深重。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千尺”与“落九天”给世人想象之中极大的视觉冲击。
2.比喻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用春花比喻冬雪,令人感受不到塞外奇寒的痛苦,反而给人一种欣喜之情的流露。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的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苦,生动形象,贴切鲜明。
(二)以小见大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诗人不直言战争结局,而是通过设想“二乔”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侧面落筆,通过“歌女”唱《后庭花》,暗讽当时达官贵人不忧国事,纸醉金迷。
联想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形势,亦是以小见大。
(三)联想和想象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再联系学过的现代散文《春》,朱自清先生这样写道:“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四)用典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闻笛赋”是指西晋向秀过故人旧居,听笛声而作《思旧赋》。“烂柯人”是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棋后斧柄已烂,回村才知已过了一百年。作者借此怀念已去世的故友,并表达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心情。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垂钓碧溪上”是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朝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借用典故,表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为统治者重用,建功立业。
运用典故,以古比今,暗表心声,委婉含蓄,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切入点:(1)要恰当运用修辞或写法;
(2)适当联想和想象,符合诗句本身意境。
诗转文训练: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任选一句,写一个二三百字的片段。
【设题练笔】
1.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反映家乡、学校环境问题的文章。
2.引经据典,写一段话(或者一副对联),鼓励同学,战胜困难。
总之,诗词积累会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成为学生练习写作的媒介和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内外巧引妙用,一定会有助于为学生搭建理想的写作训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