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回归

2019-08-24 05:58屠后红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实用英语存在主义英语教学

屠后红

摘    要: 对“人”的关注,契合当今大学英语“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人文意识的培养或人文精神的塑造,是语言教学的应有之义。如今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语”轻“文”,或只有“语”没有“文”的现象。强化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人文内核则弱化甚或缺失。本文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困难,以及如何利用英语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回归对人文的关注。

关键词: “实用英语”    英语教学    存在主义    人文回归

“实用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医药类、机械制造类、金融财会类等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的诸多重任,如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实用技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B级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如何介绍西方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备健全人格、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等。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本身学科的定位、教师是教法、学生的学法等因素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观念亟待改变。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1学科的定位

“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由此产生的校本认同、学者认同及学生认同问题接踵而至,不是被学术边缘化,就是被学科看不起”[1]。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为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给教材编写者和授课教师定了一个基调,但由于其模糊性,具体操作时还不能完全统一。教学内容上既沾了一点当下流行的商务英语的边又延续了中学主题式(topic-oriented)口语听力训练的模式,如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这样一来,注重“实用”“应用”的商务会话能力训练不足,主题式的对话内容似乎在重复中学英语所学,对学生没有新鲜感和挑战性。另外,作为一门公共课,除了有诸如B级考试等外在压力外,学生在心理上不能对其有足够的重视,结果被边缘化。

1.2教师的教法

在模糊的学科定位和边缘化的身份认同的情况下,如何让高职高专英语得到学生的认可、重视和获益则须亟待解决。办法就是授课教师在认识和教法上有所转变。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笔者认为各学科本质上并无差别,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在教法上则一定要根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实际,而不是重复中学老师的工作,仍然进行语法和句子结构之类的语言学习。国内一所有名的外语类综合院校的校园网站曾有这样的报道,英语专业学生抱怨教师还在讲授中学的语法点。高职高专的学生何尝不是如此?中学阶段的语法点、短语的搭配、常见的句型等已经让学生苦不堪言,现在重走老路,结果可想而知。笔者在某一级新生入学第一次课中以“何谓大学之道”的话题跟学生进行交流。在问及心目中大学形象的时候,回答的一般都是“校园很大”“校园漂亮”“教学楼、图书馆气派”等。学生对大学的理解是抽象的、外在的,而对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陶行知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诸如此类的观点所知甚微。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学生的视野、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已变得狭窄僵化。现在部分教师队伍的教法教态令人担忧,忽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身心发展阶段,满足语法知识点的讲授,知识体系不更新,和现实学生本身的欲求和社会当下问题脱节。另外,教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job burnout)。“教师工作倦怠在教育教学中会表现为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等问题,结果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妨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2]。

被称为“南饶北季(季羡林)”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一次采访中谈及他在新加坡教授汉语的经历:校方要求他只教汉字而不涉及中国文化,这一点遭到饶老的拒绝,因而放弃在新加坡的高薪工作回到国内。回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部分教师重“语”(语言本身)而轻“文”(文学、文化、人文),甚至只有“语”而无“文”。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更要懂得育人之道,转变观念,传授给学生的是长远之用的大用,而非仅仅当前之用的小用。

1.3学生的学法

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踌躇满志,憧憬未来。高职高专学生可能更关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一技一艺的学习,以更好地踏入社会。对于英语这一科并不陌生,一般学生都经历了六年的学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英语的掌握并不尽如人意,可说是一知半解,凭着感觉走。笔者认为,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力而是态度或方式方法。中学英语学习由于应试的原因属于全面撒网,教师学生无暇也无意透彻研究每一种语言现象,比如从句、非谓语动词等,而是搞题海战术,不去总结内化,结果做了很多无用功。进入大学之后,还是延续了这种思维,重视知识点的记忆,疏于批判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英语作为公共课,学生更关心其实用性,即如何通过等级考试,无意在英语语言文化王国进一步探索。早在1996年,刘润清先生在介绍英国一项关于英语的调查时曾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3]

总之,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被动的、功利的、短效的,延续中学学习思维,并未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民不待教而自励于学”表达的殷切之心显得沉重而道远。

2.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教学策略

笔者感兴趣的是,如何指导高职高专英语“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周易》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则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尽管古今文义有所不同,但人文内涵是一致的,人文意识或人文精神更是语言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笔者在课堂上曾不止一次问了同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ll human efforts if summarized in one word?(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认为人的一切付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大部分脱口而出的是“money”,有的则回答“love”,“friendship”。对于第一种回答笔者并不意外,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的影响可谓至深。最后笔者的回答是“man”(人)。各行各业都脱离不了人的干系:教师育人,医生治人……虽是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认为,以为学英语是为了考级,学护理是为了就业诸如此类。许国璋曾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作为一个专家。”

因此,面对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困境或误区,应该利用英语语言的优势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察己观人,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依托“语文”研究“人文”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人文培养方面具有先锋的作用。“文化可以简洁地定义为社会信仰和实践的总和,因此表达和传递信仰的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Since culture is defined succinctly as 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nothing is of greater strategic importance than the language through which its beliefs are expressed and transmitted.)[4]。 语言学家陈原在专著《语言和人》的第四节“文化接触与语言接触”中探讨了不同文化间的借词现象。反过来,我们认为接触某种语言就意味着接触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由英语语言到英美文化,由“语”及“人”“目中有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囿于形而下字词的“器用”讲授,忽略教材中的形而上的“道体”的人文思想。“人文主义是西方思想史、文化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也是含义最为混乱乃至模糊的概念之一。英国著名史学家,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凯瑟林学院院长阿伦·布洛克在表述这种现象时写道:‘我发现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及人文学这些名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做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5]“到底什么是人文?我觉得简单:人文,一个是关乎人,一个是关乎文。关心人类,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关怀”[6]。

笔者无意给人文或人文主义下个“满意”的定义,但对人及人的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及由己及人、悲天悯人胸怀的铸就应该是人文的应有之义。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说,人可分为三种: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作为人文类的英语学科有责任促进年轻学子对于自我缺陷的“觉察”,自我潜力的“觉醒”和自我品格的“觉悟”,也就是做到古希腊神庙上的著名铭文“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要求的那样。这里要认识的对象笔者认为在“人”的统领下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人。教师要勇于以“大师”自居自律,以培养“大师”级的学生而自觉自警,以己之力和学生之力像卡耐基那样“影响他人”(influence other people)或像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

然而由于教学大纲等原因,教师不敢也不愿越雷池一步,只做一些“授业解惑”的工作,以为高职高专英语就是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技能,如会话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而“传道”之大道则非属师道。因此,笔者认为,由“语”而“文”转变的关键在教师。由于思维上的转变、良知上的担当、自我上的重新审视。育己才能育人,只能“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岂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曾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学生走向崇高。”因此,和“人”打交道的教师责无旁贷、责任重大,时刻视学生如璞玉,雕琢的成品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像钱学森期待的那样的“杰出人才”。“人文主义运动以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贯通整个西方文化的崇高社会理想……席勒有力地揭露了近代社会造成‘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把人‘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破壞了人的完整性。他呼吁通过审美的自由活动使人摆脱限制,‘成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7]。

2.2走出象牙塔关注当下人的存在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把同时代陶行知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因而形成他的“活教育”理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走出象牙塔关注当下人的存在,语言教学尤其如此,不然就是“死教”和“死学”。“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banking concept of education)。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8]。如果说由课堂内的“语文”研究课堂内外的“人文”只是活教育的第一步,那么活教活学活用解决现实现世有关人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就是重要的第二步。诺贝尔委员会在给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颁奖词中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作家和教师如果只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编织美好、自鸣得意,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灵魂导师的价值和责任。现代大学又如何呢?“我认为现代大学的最重要职能,是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世界的现象、社会世界的现象、美学世界的现象,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发现相关事物的关系……仅仅将知识堆积如山,大学并未充分履行它的职能”[9]。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现实和现实当中的人,相反,应该是启迪民智、教化后生的重要阵地和人文价值塑造的导向。

3.结语

禅宗六祖惠能在辞别五祖弘忍时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英语教师应该有“度己度人”的气度和高度实现自我和学生的“迷、悟、度”的升华之路,更应该像鲁迅那样在铁屋外呐喊。“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如果大学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就是对办学宗旨的背离,是‘大学精神的沦丧。我们不必奢望把所有人都培养成非凡之才,但我们有义务把大多数学生塑造成性格健全、完整而幸福的人”[10]。尽管说出上述言论的孙胜忠教授是针对本科院校英美文學课程和人文融合的关系,但其观点同样适用于职业院校的“实用英语”课程,即不仅仅注重对学生针对本课程或等级考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应该对其中的材料进行挖掘和升华,回归到人本人文理念之中,进而推动从“小我”到“大我”的嬗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7.

[2]唐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5):57.

[3]刘继华王文斌.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与强化[J].中国外语,2008(9):6.

[4]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8.

[5]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55.

[6]朱永新等.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005-006.

[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卷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0.

[8][巴西]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9][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10]孙胜忠.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J].学术界,2010(4):132,133.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问研修项目(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xgnfx2018093。

猜你喜欢
实用英语存在主义英语教学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学英语教育对实用英语学习的影响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高职实用英语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第十届口语大赛在沪举行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