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 要: 小学是人格品质培养、塑造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该阶段促进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信念等人格特征的重要体现,因而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和生成对完善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自我效能感 人格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人思想和信念的支配,而在信念中他又着重强调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行为人对自身行为能力是否能达到目的的估测和判断,是一种自我评判意识,是行为人自信度和能力感的体现。在学习中,需要学生对自己达到某种学习目的所具备的能力充满信心和信念,是一种不断推动学生积极进步的力量。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不仅有较强的外在行为能力,更应具备丰富的内涵及人格魅力。这就对学校提出艰巨的任务——重视人格教育,这是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追求。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和人格特征的塑造阶段,此时对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法施加影响,对其心灵进行洗涤和人格进行塑造,即进行人格魅力培养和教育,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信念等人格特征的重要体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是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选择及毅力和努力程度。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挑战对自己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有足够毅力坚持自己的行为面对;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则相反。
2.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确信能很好地把握外部可控因素,因而能以积极自信的态度面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困难点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在意学习活动的结果,容易从内心否定自己,害怕失败,害怕失望,感到焦虑和恐惧,限制本应有的行为能力的发挥。
3.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绪。面对问题时,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充满激情与活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会以消极情绪面对。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1.自身成败经验。自身成败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对活动结果进行反思而获得的经验,是来自学生亲身实践的成功的或者失败的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促使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同时,不断的成功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促使学生转化为自信,不会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变化,并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但在应对问题时学生如果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就会促使其形成急于求成的心态,一旦遭遇失败便会产生挫败感,并否定自己。只有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取得成功的体验才有助于学生恢复效能感,即效能恢复感。因此对学生而言,亲身体验的成功对提升自我效能感来说是必需的。
2.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的是,当看到或想象其他与自己能力相似的学生的活动及成就水平,能影响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②。这是一种间接经验,人的很多效能感来源对他人经验的观察和模仿,特别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的替代经验。如果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经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们便会把这种情景映射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进行相同的活动也会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便会提升;反之,他们遭遇失败,尤其在付出很大努力之后仍以失败结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便会降低,认为换做自己也会以失败告终,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否定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与他人作对比会帮助学生获得替代经验,同学之间的榜样示范更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总的来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有一部分是通过将自身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得到的,那些与自己能力相当或稍高能力的人,能为个体衡量自身效能提供积极的影响③,他们的失败会使个体自我效能降低。
3.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指通过他人对学生的评价或学生的自我规劝说服自己获得成功。这种方法意在使用说服性建议、劝告等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面对问题,学生被劝说自己有能力解决时,会激发学生的行为动力。但应注意,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④,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进行劝说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言语劝说是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劝说者是谁、他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及他对学习活动的了解情况。劝说者在学生心中地位、知识、能力水平越高及学生对其言语信任程度越高,言语说服越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4.情绪和身心状态。情绪反应和身心状态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生成的重要因素,个体处于平静、舒畅的情绪状态时会觉得事事顺心,此时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处于较高的情绪水平或者不安的情绪状态时,则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除此之外,在评估自己能力时,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会依赖身心状态的信息反馈,根据这种反馈判断自己能力水平,身体疲劳、疼痛、恐惧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自己效能信念的建立。
三、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人格塑造
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涉及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体现,自人格一词出现以来,多位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内涵进行延伸与拓展。本文主要采用卫生学大辞典对“人格这一词”的理解,即:人格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兴趣、意志、信念、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基于个体身心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大环境经个体选择、吸取内化为学生自身素养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特殊条件下也会改变。从现代意义理解,人格塑造主要指一个人的智慧人格、情感人格、意志人格的获得过程。
2.自我效能感与智慧人格。自我效能感通过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其行为表现起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充满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探索未知事物,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心,并勇于开拓进取,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潜能,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同时善于进行归因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体现学生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能力,而学习能力、自我意识能力都体现了学生智慧人格的发展。
小学生虽然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限制了其学习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智慧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智慧人格的发展。
3.自我效能感与情感人格。情绪影响学习活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生成,老师应培养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调节能力,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让他们面对问题时不会由于过度激烈的反应降低自我效能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小学生(6岁—12岁)正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冲突这一阶段,该阶段老师的任务在于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勤奋感,这样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才会充满信心;反之,便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对于小学生,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充满自信,体验积极向上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在培养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能较好地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多次成功体验能使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但是过于简单的教学目标学生容易实现,长期处在这样的感觉中小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目标的挑战性,甚至产生急于求成的意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反而会限制应有行为能力的体现,降低自我效能感。只有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学生才能合理有效地归因,避免产生自卑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人格。
4.自我效能感与意志人格。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行为活动的坚持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困难有足够的毅力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小学生性格发展水平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性格特点还不够稳定。遇到挫折困难时表现出消极、悲观、自卑、意志力不坚定、缺乏自我控制力和坚持性等不良性格特征。挫伤学生学习勇气和兴趣,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把握时机,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老师也可以通过提供合理的榜样示范进行替代强化,帮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充满信心,坚持自己对问题的选择,从而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
总的来说,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生成与人格塑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自我效能感能够促进小学生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意志人格养成,对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而高品质人格会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從而获得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注释:
①④张胜华.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机制及其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1):41-43,41.
②刘燕江.高二年级学生自我效能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③张秀芬.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4(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