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小考

2019-08-24 05:58鲍缙茹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手杖

鲍缙茹

摘    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收录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把“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一句中“扶老”一词解释为“拐杖”,有以今译古之嫌。本文借助郭在贻先生提出的据古训这一训诂方法对“扶老”一词的含义再作分析。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扶老    手杖

1.从《汉书·孔光传》的一条注文说起

当下中学语文课本收录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其中对于文本字词句的注释颇值得关注,若注释不当,会给中学生造成困扰,不利于中学生文言素养的培养,对语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原文:“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教材第26页注释:“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拐杖。”其中把陶渊明口中的“扶老”解释为“拐杖”,“扶老”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拐杖”是一样的事物吗?教材的解释不够彻底。

郭在贻先生在著作《训诂学》的第五章仔细介绍了八种训诂方法。本文将遵从先生的指导,运用据古训的训诂方法探知“扶老”的真正含义。“所谓据古训,是指当我们碰到一个有疑问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以找出对于这个词的确切解释,此为引据法。但在无字典、辞书或古注可依据时,又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必须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以求得确解,这是归纳法”①。

查找文献资料,能够找到的较早的与教材中意义相近的“扶老”出现在《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的一条注文中,“孟康曰:扶老杖也”②。是知,“扶老”原来是“扶老杖”的简称。“服虔曰:灵寿,木名”,扶老杖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手杖,故孟康解释如此。

2.扶老的源流及其形制

2.1“扶老”的源流

探源“扶老”,发现“扶老”是“扶老杖”的简称,最早出现在《汉书》中。东汉经学家服虔所作的注文很有价值,他指明了扶老杖的制作原材料是灵寿木,灵寿木这种木材十分特别。颜师曰:“(灵寿)木似竹,有枝节,长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颜师古说:“合杖制。”就是说这种木的长度和粗度均适合做成手杖,故“不须削治”。结合服虔和颜师古所作的注,我们可以试图求得灵寿木的具体长度,了解扶老杖的长度。

颜师古说这种灵寿木杖,即扶老杖“长八九尺”。根据今天中国市制单位,一市尺约等于33.33厘米,则“八九尺”为267厘米—300厘米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度量衡历代多有不同,汉代的尺及唐代的尺无疑都与今天略有不同。这个数值是不准确的,我们应当还原颜师古所在时代的度量衡。

战国以前各国的尺度,目前无法太肯定。汉代的尺约23厘米强③。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厘定唐代的大尺,合“30.6厘米”④。颜师古如以汉尺言,则“八九尺”为184厘米—207厘米长;如以唐尺言,则为244.8厘米—275.4厘米长。这两种情况当是据汉尺言。颜师古所说的扶老杖,能有这样的长度,显然与今人所说的“拐杖”不同。

其实,在古代,拐和杖是不同的。杖即手杖,亦称扶老;拐则谓拐棍。两者最大的区别则是长度不同。手杖(扶老)漫过人头,拐棍则齐腰。教材用“拐杖”一词解释“扶老”,会使中学生认为“扶老”就是今天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拐棍,这就是误会文义。我们应该用“手杖”解释“扶老”之词。

2.2杖

对于手杖的形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文献资料中找到印证。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杖”条曰:“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其长须高过于头一尺许。”又曰:“《礼·王制》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所当用,用之可也。毋强作少壮,弃置弗问。”又曰:“杖用竹取其轻而易举……藤亦可为杖,产两广者佳。有谓藤不及竹,其质较重。有谓竹亦不及藤,年久则脆而易折。物无全用大抵如是。”⑤所讲大抵乃手杖制作所用之材料,即竹或藤。手杖要“长须高过于头一尺许”。

除了文字印证外,在许多书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杖”的身影。例如,宋代李唐的《策杖探梅图》,张大千的《行吟策杖图》中,杖都很长,比人高。

古代老人的手杖上会雕刻一些物象,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佘太君的龙头杖。《老老恒言》“杖”条曰:“《周礼》:‘伊耆氏掌王之齿杖。谓赐老者杖也。《后汉书》:‘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饮食不噎,即祝哽祝噎之意。尝见旧铜鸠,朱翠烂斑,的是汉时杖头物。盖古以铜为之。窃意,琢以玉,雕以香,俱可,非定用铜也。杖之下,须以铜镶,方耐用。短则镶铜令长二三寸亦可。下必微锐,著地不滑。”

此语后半段是说:“我曾见过旧铜鸠鸟,色彩斑斓,的确是汉代手杖顶端的东西,因为古代是用铜来做鸠鸟的。我以为,用玉或者香木雕琢都可以,不一定非用銅不可。手杖的底端必须用铜镶嵌好,这样才耐用。短的手杖只镶嵌两三寸就可以了,下端一定要稍微尖锐些,著地的时候才不会打滑。”⑥

2.3拐

拐与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长度短,一般齐腰高。《老老恒言》“杖”条曰:“近时多用短杖,非杖也。其长与腰齐。上施横干四五寸,以便手执,名曰拐。取梅条,老而坚,天然有歧出可执者为佳。少壮俱携以游山及行远道,颇借其力。若老年或散步旷野,或闲立庭院,偶一携之。然恒情喜便易而厌委曲,往往用拐不用杖。制作之本意,恐渐就湮也。”⑦

由此可见,拐与杖不同。拐齐腰,多用老而坚硬的梅条为之,使用不限于老年人,年轻人也多用之,行远道可借其力。老年人在短步出行时会偶一用之。随着拐的广泛使用,人们觉得拐棍比手杖易用,为了省力便多用拐而少用杖。因此之故,手杖的制作本意便渐渐衰微,无人关心。

3.扶老的美好祝愿

制作扶老杖所用木材人们称为灵寿木,一个“寿”字便道出了人们长寿的心愿和对老人健康的美好祝愿。

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癸辛杂识》云:‘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⑧。俞氏按语曰:“此可补《汉书·孔光传》注所未备。”引《太平寰宇记》云:“彬县万岁山有灵寿草,仙方服之不死。汉平帝赐孔光灵寿杖出于此山。”⑨万岁山、灵寿草、灵寿杖皆与长寿有关,表示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老老恒言》“杖”条又曰:“杖头下可悬备用物,如阮修以钱挂杖,所谓杖头钱是也。其式以铜圈钉于杖头下,相去约五六寸,物即缚于圈。《抱朴子》曰:‘杖悬葫芦,可贮丹药。又《五岳图》:‘入山可辟鬼魅。”⑩这就是说,手杖端部可以悬挂钱币、葫芦等物,又有传说老年人拄杖进入山林可以避鬼魅。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南极寿星手中也有一把手杖。

4.结语

今人所谓的“柺杖”,已是偏义词,多谓短柺,而非長杖。教材以“柺杖”释“扶老”,不妥,当以“手杖”释之。陶渊明此文“策扶老以流憩”即是“策杖以流憩”,策扶老杖也。手杖蕴含着人们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心愿。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释“扶老”说:“扶老,原谓手杖,可供老人扶持。后用为手杖之別称。”{11}赵应铎《汉语典故大辞典》说:“扶老,手杖的別名。”{12}引《归去来兮辞》此文为澄。两人所说甚是。

注释:

①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54.

②[汉]班固.前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③叶国良.礼制与风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0.

④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8.

⑤⑥⑦{10}曹庭栋.老老恒言白话点评珍藏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20-121,121-122,122,123.

⑧[宋]周密.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5.

⑨[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1389.

{1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17.

{12}赵英铎.汉语典故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61.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09.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前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

[3]曹庭栋.老老恒言白话点评珍藏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6.

[4]叶国良.礼制与风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8.

[5]卢嘉锡,总主编.丘光明,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06.

[6][宋]周密,撰.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

[7][清]俞樾,撰.茶香室丛钞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02.

[8]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03.

[9]赵应铎,主编.汉语典故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1.

猜你喜欢
手杖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老年手杖个性化定制研究
Jokes笑话
手杖,您一定要选对、用好!
一家手杖店
老人该如何选择手杖
选手杖,长短很关键
手杖3
手杖2
手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