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曾爱华
思维能力是对理解事物能力的间接概括,是观察之后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概括的过程。思维是打开知识之门和窗户的先行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它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首先,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小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己的脑力劳动才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讲解新课时,有时可以提出稍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以疑激思,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尝试让学生通过加法算式来推理改写为乘法式子。由于有了初步的认识,仍能较顺利地完成了练习。接着教师把4+4+4+4+3=?展示,让学生跟前面一样写出乘法式子,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3=4×5-1=4×4+3=3×5+4……虽然上课时间长,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新途径。课堂教学只有如此全面、深入地进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样子,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循循善诱将学生思维打开,使学生掌握思维定向,不容易产生跑偏现象。
其次,要让学生把自己置于问题之中。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往往是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问题就无从思起,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多通过启发性或质疑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联想,深入地思考理解,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思维活动由于问题的递进而步步深人,爱因斯坦说过 “人能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可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极为重要。如: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24 ÷(4+6)=24÷4+24÷6=6+4=10,对吗?” 起初多数学生对上述运算都表示赞同,并无其他异议。这时,我质疑和追问认为正确的学生:“你为什么认为这是对的呢?”学生解释:“乘法具有分配律,那么这道题也可以应用除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这时,我让大家根据四则混合运法算的顺序计算这道题,检验“10”这一结果是否正确。通过验算,学生发现“10”这一结果不正确。面对错误,教师首先质疑:“你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追问:“这种方法错在哪儿呢?”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原来除法是没有分配律的,所以解决这道题不能用分配律的思路。及时提问和质疑学生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澄清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及时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次,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多借助图形和线段解题。要学好数学,必须借助一些示意图和线段的使用,可以把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直观图形,引导学生用线段或示意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将更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从而激活了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教学工具和思路,许多看似困难或容易忽略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如:关于小朋友排队的问题“同学们排成纵队练习舞蹈,小虹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9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一些学生看到题目马上列出算式:6+9=15(人)。当时,老师并没有立即否定他们,而是鼓励学生在纸上使用简单的符号在纸上画。画完好后,学生们明白还有小虹没有包括在内,正确的数字应该是16。通过画简图,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把指点学生读图,画简图,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又如:妈妈告诉爸爸家里大米已经吃了70%,爸爸下班后又从超市买回10千克大米,这时家里的大米的质量正好是原来大米总质量的一半,原来家里有多少千克大米?
这道题假如没有用线段图来解题,很多学生思路不清晰,难以理解。借助线段图容易看出,大米吃了70%后,还剩30%,又买回的10千克大米刚好占家里原有大米的20%,从而求出家里原有大米的重量。
此外,教师的讲课还要注意练就娴熟的、形象与逻辑相结合的讲课语言,优美的肢体语言,启发、驾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种特定氛围感染下积极思维,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