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广芹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痧疗罐疗专业委员会 会长 周广洪 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
每天都会有患者因为身上不时出现的大小不等、时隐时现、形态各异的红色或白色风团来皮肤科就诊。这些风团融合成片,表面凹凸不平,边界清楚,从面部至大腿都可能出现,还伴有剧烈瘙痒,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荨麻疹。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在6周以上者属于慢性,轻者通常在数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严重者可累及胃肠道黏膜,引起喉头水肿,甚至因窒息造成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在中医被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若风团颜色鲜红,自觉灼热,遇热、遇风加重,或伴恶风发热、咽喉肿痛、口渴、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则为风热犯表证;若风团为淡红色,接触冷水或冷风受寒后加重,得暖则轻,伴恶寒或恶风,口不渴、冬重夏轻,舌淡红、苔薄白,则为风寒束表证;若风团泛发全身,剧烈瘙痒,伴腹痛、腹泻、恶心、脘胀、神疲纳呆,小便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则为胃肠湿热证;若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日久,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质红、少津,则为血虚风燥证;若女子风团瘙痒,月经不调,腰膝酸软,或产后发疹,伴烦躁、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苔薄黄,则是冲任不调证。
通过中医痧疗方法,可以刺激体表经络和脏腑气机,调节阴阳、疏风解表、通腑泄热、养血润燥、补益肝肾、调摄冲任,辨证治疗荨麻疹。刮治后,还可使风湿或风热之邪祛除体外,使肌肤腠理之间的风湿热得以缓解,调节脏腑的整体机能,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使病情得到根本的改善和好转。
操作手法
选穴:曲池穴、大椎穴、风池穴、风市穴、外关穴、风门穴、肺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大肠俞穴、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内关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公孙穴、照海穴。
刮拭方法:风热犯表证与胃肠湿热证荨麻疹用泻法,血虚风燥证和冲任失调证用补法。首先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痧疗精华油。
针对风热犯表证,用6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沿着督脉的循行方向,自上而下从大椎穴至膀胱经的风门穴依次刮拭,再用5号痧疗器刮拭头部两旁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每个穴位刮20~30次,手法由轻到重,均匀交替。
针对全身起风团伴剧烈瘙痒的病变,可用1号、2号、3号痧疗器刮拭背部的督脉大椎穴,沿着膀胱经的循行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刮拭风门穴、肺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大肠俞穴,每个穴位刮20~30次,手法由轻到重,均匀交替,以出痧为度。
针对胃肠湿热证,用1号、2号、7号痧疗器刮拭腹部,沿着任脉的循行方向顺时针由神阙穴刮至中脘穴,再刮至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操作20~30次,手法由轻到重,以微微发红发热为度。
用7号痧疗器的勺形端刮拭双上肢的穴位,由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沿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自上而下刮至曲池穴,每个穴位刮20~30次,手法由轻到重,以出痧为度。
针对冲任失调证,用10号痧疗器刮拭双下肢的穴位,由足太阴脾经的血海穴沿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自上而下刮至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照海穴和公孙穴,每个穴位刮20~30次,手法由轻到重,均匀交替,以出痧为度。
最后,用7号痧疗器的球端对各个穴位进行点揉按压,每个穴位点按1分钟,以加强腧穴刺激,达到显著效果。
瘙痒剧烈者,可选取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手法可稍重,每条经操作5~10次。针对血虚风燥证者,手法可轻盈,每条经走罐5~10次。
以上痧疗和罐疗方法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此外,荨麻疹的预防和调护也十分重要。患者应禁食虾、蟹及其他海鲜,以及辛辣刺激食物,不宜饮酒;应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花粉、灰尘、动物皮屑、油漆、杀虫喷雾剂等;禁用某些引起过敏的药物或食物;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注意气候的变化,注意调摄寒温,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