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典籍文化传播所借手段

2019-08-23 08:20陈育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不同时期的传播手段和发展技术。正是文化世代相传和传播,成就了中国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步入信息化时代,多样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又会在文化传播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手段使我国文化发扬光大。本文就以传统文化中教育典籍的传播作为典型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育典籍;传播手段;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典籍传播的意义

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去,但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输出远远小于文化输入,其中代表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教育典籍更是少之又少。反观整个中西文化交流史,文化输入已然不断发展,但是民族之间的交流、输入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输出。近年来,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着手于中国典籍输出工作,可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人才匮乏及对现代传播手段利用不足,典籍的输出还停留在纯文字的输出方面。语言要做到完全对等输出很难,更何况是中国典籍中那些精妙的文字。文化输出弱于输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相对缓慢,在世界交流中应被认知不足,而出现诸多误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华夏文明精髓典籍数不胜数,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国,让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全球交流之中,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内涵。

二、典籍文化传播的主体

究竟谁应该承担典籍传播这个重担?观点之一:外国传播者。中国传播者的“不自然”“不够本土化”,使国外读者理解困难,最终中国经典的典籍文化流传困难;观点之二:中国传播者。优势如下:(1)汉语掌握和理解力优势明显,原文的美学要素和思想内涵能很好传达;(2)对中国文化、时代背景及精神追求的理解强于西方传播者。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我们发现中西结合这样的方式更能兼顾本土化和思想内涵对等——典籍文化传播的主体为中国传播者,西方传播者对译作润色和加工。

三、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的传播依赖于一定的传播手段,只有很好地利用这些传播手段,典籍才能流传下来,中国文化才能流传与传播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受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局限,不同时期对文化保存和传承各具特色:

(1)文字出现前,口耳相传。

(2)文字出现后,文字记录。

(3)师徒教授时期,书院教授。

(4)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發明,书籍典籍。

(5)网络时代,社交媒体。

四、教育典籍文化传播所借手段

教育典籍文化传播,既可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既展现中华民族文化活力,又可吸收外国文化精髓,其传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典籍文字极其精练、思想深邃,文化底蕴和色彩浓厚。教育典籍传播应考虑其历史性和文化地域性。教育典籍如何忠实地传达其中的意、韵、味?怎样让国外读者领略到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智慧?这些都是在教育典籍传播中应思考的问题,只有深刻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教育典籍的传播才能不断深入下去。

纵观中国文化传播发展史,不难发现教育典籍传播远远落后其他文化,原因是:其一,教育典籍翻译家不多;其二,教育典籍哲学性思想过强,中国韵味浓,本国读者理解都较为吃力,更何况译入语读者?语言不同、知识和文化背景截然相反,理解更加困难。

怎么样才能使教育典籍的传播既蕴含深刻内涵,又提升阅读兴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五、电视媒介如何更好的传播教育典籍中蕴含的经典文化

信息化时代,书籍、电视与网络全方位结合,人们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快捷。电视更是有效地结合了视觉和听觉,恰当的配乐也使视觉画面的呈现和整体故事情节精妙契合。视觉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育意义话语以字幕方式在大屏幕上展现);听觉上,音乐与画面丝丝相扣,观众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和莫名的心灵冲击。信息化时代,教育典籍传播在理性讲解的基础之上,辅之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丝丝入扣的背景音乐,赋予静态学术讲座生动的观感享受,让读者的接受更加形象生动。《功夫熊猫》为什么会取得空前成功,我们先抛开所谓的文化入侵说法,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它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两个经典形象代表——熊猫和功夫,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电影这样视觉与听觉的极致享受方式传达给观众,效果空前,丰富的视觉动图传播因材施教的文化意义。中国教育典籍的形成很多都是一个个故事的串联,为何不用生动的故事形象打开外国读者接受的大门?当外国读者对典籍有所理解后,再进行纯文学翻译,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目的。

但是,现代传媒传播教育典籍时,民族历史意识是基础,我们传播典籍地需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不能脱离轨道漫无边际瞎谈,现在历史剧所谓的趣味改编很多都脱离了原本的历史面貌进行瞎编。但我们也需知道,历史无法还原,只能向历史本来面貌尽可能靠近;其次,历史的意义在于教育当代人,传播教育典籍时,现代传播无需重新叙说历史,应该用现代意识对历史重新演绎。历史随着时间发展,教育典籍传播目的是为现代人提供思想,而非原封不动地用古老的思想来说服人,换言之,人们需要披着历史的外套,演绎现代思想。《功夫熊猫》深受观众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中浓厚的中国风气息吸引了大量的中国观众,更是因为在仁者见仁的当代解读中,重新阐释经典文化的现代意义,使经典典籍更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所以,传播教育典籍这类经典时,现代媒介人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文化和历史,从当代人视角出发,通过故事述说人物,以人物传达历史,用历史传播承载文化,用文化彰显当代人性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教育典籍的教育意义。

总之,用现代媒介进行经典典籍传播时,需要从不同的立场进行分析,不光以史为鉴,更多地要把现世的价值观融入到经典的改编之中,以现实生活为源头,汲取丰富的资源,聚焦当代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把《墨子》《孟子》等教育典籍中与当代人生活贴近的智慧层層深入地演绎出来,实现经典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对接,实现经典文化与现代智慧的相容,展现经典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使传统经典以其现实意义面向大众,才更有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文化也是在前进中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文化要发展必然要和当时当代结合。这样,中国教育典籍的影响力才会更好地迈开自己的步伐不断流传下去,甚至传播开来,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但现实总是比较残酷,中国经典文化在遭遇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况,两者不能很好地相容,或者本来是相容的两者却硬是被人为割裂。要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不重视经典的传承,但事实上经典的传承已经成为人们肆意妄为进行篡改最冠冕堂皇的借口,中国现在大行其道的历史穿越剧即为最好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夫熊猫》再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并不是要披中国文化的外套来进行所谓的西方文化的另一轮侵袭,而是要利用经典传播人所皆知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要赢得广泛的受众,需要借助或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大众化。在新的文化模式下,要让经典传承不绝,就必须很好地利用新传媒手段,以电视为代表的社交传媒必须发挥起积极作用,勇于对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解读,如果只是一味进行所谓的高雅的翻译,不考虑读者的感受,这样的文化传播又有何意义而言?文化传播光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播远远不够,广泛的传承度才是最好的归属。我们要形成教育典籍等经典文化与现代媒介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典籍的有效传播,教育典籍也应借助这种手段来实现其发展。

六、总结

教育典籍传播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得到发扬光大,中国的传播者和西方的传播者都可以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但怎么使中国典籍特别是教育典籍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很好的为读者理解并享受,从而实现其现代教育意义,是所有传播者的使命。而作为中国的传播者,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任意篡改以迎合读者,也不能过于高雅,找不到受众群。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怎样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和媒体传播手段有机结合,是我们都应该认真审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洁.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审美沟通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廖礼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J].唯,2010(12):38-42.

[3]霍跃红.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J].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陈育敏(1986-),女,汉族,四川,助教,硕士研究生,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翻译、文化研究、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