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摘要】声乐的最高境界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说的是声音,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腔调圆润,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声情并茂,主要说的是表演,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表现都要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演唱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松”;“通”;“开”;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分别从两个方面体现着声乐演唱的最高境界,其中“字正腔圆”是“唱”的最高境界,“声情并茂”是“演”的最高境界。本文中我们主要谈的就是如何通过“三字原则”达到唱的最高境界。
在进行歌唱时,可以将人声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呼吸、共鸣和歌唱状态。人声需要利用呼吸对气流进行冲击,以提供声音的动力,是声音的“汽油”;共鸣则利用腔体的共鸣作用,将声音扩大化,形成更加美妙的声音,是声音的“喇叭”;歌唱狀态则要求人在歌唱时,能够将上述两种状态协调统一,是声音的“指挥所”。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呼吸、共鸣、歌唱状态三者中应该做到哪些原则才是正确的呢?即歌唱中的“松”“通”“开”,只有在呼吸、共鸣、歌唱状态中分别能够做到“松”“通”“开”,才能够在演唱中运用正确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歌唱所需要的共鸣、歌唱所需要的状态。歌唱中的“松”“通”“开”决定着演唱活动中的呼吸、共鸣和歌唱状态。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的“松”“通”“开”尤为重要。
歌唱者在进行歌唱或练习时,需要保证对上述三个要素融会贯通,如不能兼顾三者,仅考虑其中一项或两项,如不考虑或者“通”和“开”不能兼顾,很难断定演唱者的演唱是正确的,演唱者歌唱的正确与否,会增加对演唱者演唱内容的鉴赏难度,也会增加演唱者的歌唱难度。也就是说,演唱者的声音是“松”“通”的,但就是不“开”,这是不可能的。要是正确的声音就一定是既“松”又“通”又“开”的,有一个问题没做到,其他两个问题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松”“通”“开”这三个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歌唱时,三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三个原则中要掌握其内容,更要灵活运用。
“声乐就是唱歌。”有或没有过专业训练经历的人可能都说过这句话,但真正系统地学习了声乐这一门学科的人都会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学习声乐既要有个“好嗓子”,又要有个“好脑子”,“好嗓子”是学习声乐的一个先决条件,“好脑子”是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习过声乐这门专业的人都知道,声音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全靠自己的想象,也就是可以把声乐艺术定义为抽象艺术。但大多数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声乐的老师和演员多年来都在对如何进行正确、自如地演唱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我在硕士学习阶段的体会与感悟,是声乐学习和演唱的精髓在于对逼真性、透彻性和适用性的认识与实践。逼真性就是什么样的演唱方法能够让演唱者做到明白,透彻性就是什么样的演唱方法能够让演唱者做到理解,适用性就是什么样的演唱方法能够让演唱者做到适用。
在学习声乐时,我们都会发现老师在对我们进行歌唱技巧训练的过程中,时常会说到一句话:“字正腔圆”,多年来大家也都是用这四个字来衡量歌唱者的歌唱水准,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老师也都围绕着“气息”“共鸣”“歌唱状态”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时老师常会说像闻花一样吸、打着哈欠唱、共鸣的点要打开等这样的话,我在课堂上也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讲。经过了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我认为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对“气息”“共鸣”“歌唱状态”进行强调,希望能够保证三者的协调统一。
上述三要素也是歌唱的正确技巧,通过对正确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明显改善歌唱能力与表达水平,促进歌唱者个人事业的提升。在当前声乐界“百家争鸣”的环境中,系统学习声乐技巧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本文从声乐的专业特性角度入手,对声乐中声音的最高境界——“三字原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展开,充分挖掘上述三原则与歌唱之间的关系,对声乐学习进行有效概括。
一、“三字原则”中“松”的基本内涵
“三字原则”中“松”是第一原则,其含义在于,演唱者在进行歌唱表演时,需要整体的放松状态,包括气息、咬字、吐字和身体各部分肌肉等,都需要放松。
(一)首先,我们来探讨气息的状态
声乐演唱、教学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息的把握。气息的把握也称气息的状态,不同的声乐演唱风格都对气息有着明确的认识和推崇。以意大利美声为例,意大利美声讲究气息的稳健。我国古代声乐则认为,气息是演唱者的根本与前提。“气”对“声”而言,具有基础地位的作用。我国的现代声乐理论则认为,气息能够作为歌唱的动力,是歌唱发声的支持与动力,能够帮助演唱者发出更加稳定、洪亮的声音。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气息对歌唱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息的状态正确与否对歌唱的气息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歌唱过程中在气息上要“松”着吸,“松”着动。
“松”是气息的一种状态,在演唱过程中,包括吸气、呼气都要放松,在歌唱的气息中,以“叹气”式呼吸、“闻花”式呼吸相对典型。
1.“叹气”式呼吸
叹气是指人们将胸腔中的气体通过叹息的方式吐出体外的一种呼吸活动,叹气能够促进吸气肌肉群的放松效果,提高吸气效果。叹气式气息则以先叹后吸方式为主,在开始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叹气的动作,充分调动吸气肌肉群放松和运动,气息随着“叹气”的动作排出肺部后,及时进行吸气。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应确保关注,但不应过分紧张,避免呼吸肌群受到影响更加紧绷,无法达到放松的目的。随着不断的练习,帮助演唱者逐步理解放松式的叹息式呼吸方法,以减少歌唱时强制性呼吸的发生,做到良好的呼吸循环。
2.“闻花”式呼吸
闻花式呼吸,顾名思义,想象自己在呼吸时正在闻嗅花的香味。闻花式呼吸要求演唱者保持放松、愉悦的心情,确保呼吸时的呼吸效果。由吸气开始,吸气时确保上半身完全放松,腰尽量向外舒展,随即胸部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吸进去。
上述两种呼吸方法均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就是在呼吸时、歌唱时均应保持呼吸状态是放松的,并确保放松的呼吸状态能够持续。
“松”着动是说我们把气息吸进来后,演唱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气息。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怎么吸就怎么唱”说的就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气息演唱,如何让气息“动”起来。气息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流动”,给声音以支持,这样声音就不会出现“僵硬”的状况,而流动一定是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流动。气息是歌唱声音的重中之重,“松”着吸、“松”着动是气息的重中之重。
(二)其次,我们来探讨咬字、吐字的状态
声乐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咬字、吐字被称为歌唱的语言,歌唱的语言是表达歌唱作品内容的重要方式,演唱过程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而清晰、准确的前提就是“放松”,“放松”着表达歌唱语言对演唱者的演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字的拼读分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咬字的目的是保证歌曲歌词的发音位置、发音方法正确,吐字的目的则是保证字腹、字尾的准确。把字的声母部分“咬准”并收清字尾,即归韵。咬字的时候要把声母咬清、交待准确,咬的前提是放松,不能把字头“咬死”,那样不但不清晰反而会使声音也僵硬,“咬”完后马上就要归韵。
1.字头要“短”而“松”
歌唱中,咬字需要把握歌词的声母,也就是字头,将声母按照正确的发音、位置进行咬字,就能够保证歌唱的正确性。吐字也可被称为归韵,利用口腔对字腹、字尾进行发音和咬准,以确保字尾干净利落收尾。汉字的发音,大多以辅音开头,字头就是发音的开始部分,即声母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
唇音:b,p,m,f
舌音:d,t,n,l
牙音:j,q,x
齿音:z,c,s,zh,ch,sh,r
喉音:g,k,h
这五大类的发音前提就是“放松”,用力部位要分明,咬得要清,不能含糊。唇音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唇咬字时要有力地同时放松,舌音的着力位置在口腔的舌尖当中,齿音则体现在上下牙之间,喉音则利用喉部用力发音。上述发音位置需要通过不同的发声器官进行协同操作。每个部位都要在“放松”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应有充分的咬字技巧,以便加强歌唱的感染力。
2.字腹要“长”而“松”
字腹是字的“躯干”,也就是中文的韵母位置,字腹能够在歌唱中引长,提高整个字的时长,增加歌唱的响度。字腹与发声的关系较为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引长部分要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韵母的口型要求,分为四类,专业上称为“四呼”。
开口呼:a,o,e,发音时口腔一定要打开。
齐齿呼:i或以i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用力在唇。
合口呼:u或以u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呈圆形
撮口呼:u或以u开头的韵母,发音时唇微向前。
“引长”字腹的前提一定是放松,主要是唇和齿的放松。“四呼”在引长字符是运用,口型不能随意更改,即便存在曲调变化,也无法对口型进行随意改变,应保证口型不便,而歌唱是否准确、连贯与圆润,则取决于吐字的效果。
3.归韵要“快”而“松”
字尾是字的末尾,也是韵母的一部分,但是韵母的最终结尾,字尾在发音时,着重强调归韵,归韵是指将韵母的尾部收好,以减少发音的拖沓问题,如存在单韵母发音的字就不需要归韵,但要把元音发音唱好,复韵母的字应准确地做到归韵。
例如:归ai,uai,uei的韵尾时,应收i音,嘴角微向两边咧开;
归ao,ou,iao,iou的韵尾时,应收u音,双唇应微向前。
归n为字尾的音时,软腭放下,舌尖顶在上齿根上,收向前的n音。
归ng为字尾的音时,软腭放下,舌根防松着贴住软腭。字尾归韵时,需确保口腔的放松性,并缩短归韵的时间,确保“快”“松”“准”地进行归韵。响度适中,时值要做到归韵即停。
咬字、吐字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放松,要松着咬,松着吐,这样才能达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的目的。
(三)最后,我们来探讨演唱者整个身体的状态
演唱者在台上的演唱要松弛、美观、得体、大方。松弛说的是整个身体要放松,美观指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肢体语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得体指演唱者的表演一定要与作品的内容相吻合,大方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要放松、洒脱,以上的内容都是演唱者整个身体状态的范畴。在演唱过程中,表演是演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唱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表演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含义,但表演的前提一定是要保持放松的状态,演唱者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把自己的声与情表现得准确而生动。
二、三字原则中“通”的基本内涵
三字原则中,“通”是第二项基本的原则,其含义可以引伸为“通畅”和“畅通”。通畅是指气息的通畅,畅通则是指腔体的畅通。通过通畅的呼吸和畅通的腔体,才能够帮助演唱者进行科学的发声与歌唱。
(一)演唱过程中气息要“通畅”
气息的通畅是指在演唱期间,演唱者在发声前,首先要关注呼吸的通畅度,确保在演唱过程中呼吸的通畅效果,促进呼吸的顺畅程度,减少呼吸阻塞、卡顿对演唱气息的影响,促进演唱的流动性与通畅性。通畅是保证歌唱气息的前提与核心。
而要保证气息的通畅,则要针对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纠正与改善,气息的通畅,需要演唱者在运用气息時,满足气息的流动效果,避免由于其他位置、器官用力导致气息受限,出现气道狭窄,气息无法正常发出等问题。
古今中外的歌唱理论都把呼吸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美声歌唱的声乐艺术一直提倡“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的理念。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声音要“走”在气息上,一个“走”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歌唱过程中气息的“通畅”对声音的重要意义。
我国近现代的歌唱研究学者则对气息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研究,认为歌唱过程中,气息的重要性十分显著,正确地运用气息能够帮助声音正确发声,并保证歌唱的动力全部从气息中获取,促进歌唱的物理支持效果,呼吸能够影响歌唱中喉头安放的稳定性,促进喉咙打开的效果,提高声音的共鸣效果与质量。而这一系列的歌唱技巧的前提就是气息通畅。
优美的歌唱是以良好气息的运用为基础的。在声乐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例如歌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等,这些问题都与歌唱气息有着相关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气息不通畅所致。喉头凝重就是我前面说的,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了,演唱时喉头只要充分、积极地打开就可以了,喉咙打不来,必然出现声音干涩、暗淡,而声音干涩、暗淡的原因就是喉咙的关闭,气息无法通畅所致。缺乏流畅性主要指声音缺乏流畅性,声音的动力支持是气息,所以,声音的不流畅正是气息的不通畅所致。声音位置低,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歌唱位置要高,以便获得更好的头腔共鸣,而更好的头腔共鳴要靠气息支持,气息不通畅就无法支持声音的高位置,所以气息的通畅是导致声音位置低的主要原因。声音强弱的变化主要靠气息支持,声音强弱与气息力度强弱成正比,气息力度强则声音强,气息力度弱则声音弱,强弱变化主要靠通畅的气息来调节。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解决演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这些问题,通畅的气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演唱过程中歌唱腔体要“畅通”
腔体的“畅通”则主要指演唱者的腔体,包括胸腔、口腔、鼻腔、头腔等位置,上述位置都会参与到演唱当中,除保证腔体的顺畅程度外,各部分腔体的配合也十分关键。部分教育学者将这种关系比喻成将演唱者的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头腔想象成一根同直径的管道,确保管道的通畅,就能保证歌唱的质量。这一说法也是典型的腔体“通畅”说法。
在金铁霖教授的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U”通道这个专业术语,通道是金铁霖教授对于歌唱腔体打开状态的一种比喻,他说:歌唱通道其实是打开腔体的一种状态,“U”通道是对腔体打开与全身歌唱的要求,良好的气息支持是获得好的声音的基础。歌唱时,腔体打不开也就是说腔体不畅通,就会影响气息的深度以及声音的通畅性。为了能够使歌唱者容易理解歌唱腔体的畅通,金铁霖教授提出了“U”通道,使原本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概念,化为可想象和明确感知的状态,“U”通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腔体打开的感觉,通过腔体的畅通获得正确的声音,可见,歌唱腔体的畅通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三字原则中“开”的基本内涵
歌唱的第三要素,就是“开”,开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口腔在演唱时时刻保持开放状态,一种则是保证歌唱状态下歌唱腔体的开放性。
(一)口腔状态的开放
主要体现在口腔的开合与结构上,在歌唱时,要保证演唱者的软腭向上提起,小舌头与笑肌也随之提高。口腔状态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中心,口腔是连接头腔、鼻腔以及胸腔、腹腔的中心点,也是声音最终发出的位置,可以说口腔是歌唱的支点和中心点。同时口腔还是人整体的正中心线,位于眉心与小腹中间,口腔的开合直接影响了歌唱的顺畅程度,对科学发音也有较大的影响。
口腔状态要“开”,也就是说在演唱期间,口腔的位置需要保持在“呵欠”中,确保口腔位置的固定效果,即便出现咬字、吐字的变化,口腔都需要在保持口腔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咬字。
歌唱的过程中,口腔的协调运作对歌唱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口腔的协调运作对音色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腔的运作对共鸣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腔的运作对声区转换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腔的运作对歌唱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上的作用中,口腔打开是前提,所以,口腔状态对歌唱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腔体的开放
腔体的开放意味着在歌唱过程中,整个腔体需要外圈打开、上提,保证腔体的声音、气息通过顺畅,并促进吸气、呼气过程中,横膈膜的上下移动顺畅程度。胸腔的位置稍微靠上,主要集中在衣服的第二扣,胸腔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在完全的放松、通畅状态,避免过分紧张的肌肉群影响声带、气道的通畅程度。头腔的开放则集中体现在“眉心”的位置,确保头腔、胸腔等共鸣位置得到有效的放松与开放,保证甚至提高头腔与其他腔体的共鸣效果。如不能及时发现头腔的共鸣位置,可利用哼鸣方式寻找,将声音与气息集中在“眉心”位置,并进行有意识的关注,确保关注的位置能够将头腔“打开”,就说明找到了正确的共鸣位置。演唱过程中的头腔共鸣就是将歌唱的每个字都由下至上的向上“抛”。“抛”的同时还要“叹”,“叹”着把字“抛出去”。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从上口盖—笑肌—眉心进行“叹—抛”,确保演唱过程中腔体的畅通效果,并保证气息的顺畅程度,在确保声音“远”的同时,增加声音的圆润程度。可见,歌唱腔体打开对歌唱效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