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群,张宏宇,刘丽,刘秀娟,郭凤艳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人数中约占15%~50%,而病死率约为20%~35%[1]。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且常伴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及肠梗阻等症状。具有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胰腺水肿、出血及休克,甚至死亡。目前,临床治疗ABP的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经笔者长期临床实践研究证实,保守治疗临床疗效欠佳,不能及时控制患者病情,患者预后康复进展缓慢,极易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随着我国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内镜微创治疗作为一种内镜新技术,临床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胰胆疾病最重要治疗手段[2]。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82例A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内镜微创治疗ABP对患者肝功能、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2例A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研究组(n=92)与对照组(n=90)。研究组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龄41~76(57.6±4.2)岁;病因:胆囊结石28例,胆总管结石46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8例;发病至入院时间:3~32(16.5±3.7)h;对照组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43~79(58.1±4.8)岁;病因:胆囊结石27例,胆总管结石46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36(17.2±4.1)h。两组性别、年龄、病因、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3]中ABP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③经B超检查显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④发病至入院时间均<48 h;⑤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疾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精神疾病,无法与研究人员正常交流。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实施常规保守治疗,包括抗感染、吸氧、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抑制胃胰液分泌、胰腺微循环改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胰周感染、胆道穿孔、胆道梗阻情况,行胰周引流术和胆道减压[4]。
1.3.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内镜微创治疗。具体方法:治疗前常规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等,肌内注射10 mg地西泮(生产企业: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957)、10 mg盐酸山莨菪碱(生产企业: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889)、50 mg盐酸哌替啶(生产企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074)后,根据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结果选择不同术式,可根据其结石大小及是否嵌顿选择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疗。将电子十二指肠镜置于患者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乳头找到后插入拉式弓刀,引入超滑胰管导丝,并进入胰管,导丝引导乳头切开刀插管,插管成功后注入造影剂(图1),显示胆总管与胰管,观察显影与摄片,随后行内镜下胆道取石术(图2)和网篮取石(图3)。术后再次给予患者抗感染、进食、胃肠减压等综合治疗。
图1 导丝引导乳头切开刀插管后注入造影剂 图2 内镜下胆道取石 图3 网篮取石
①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分化仪测试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其中ALT正常值为0~40 U/L;AST正常值为29~35 U/L;GGT正常值为3~50 U/L;TBIL正常值为3.4~17.1 umol/L;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④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相关文献拟定[5],包括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其中,治愈:经治疗后,患者7 d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正常水平;显效:经治疗后,患者14 d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细胞水平接近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14 d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细胞水平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未达到有效标准。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ALT、AST、GG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研究组ALT、AST、GGT、TBIL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治疗后,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25.56%),两组并发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比较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2值=6.610,P=0.010
两组分别经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22%)显著高于对照组 (7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2值=6.668,P=0.014
ABP是一种因结石向胆总管远端转移、嵌顿与壶腹部造成壶腹部一过性梗阻,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胆汁向胰管反流,激活胰腺内胰酶自身,继而诱发胰腺局部自身消化的炎症反应[6],其发生与结石、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炎症及弹道疾病密切相关[7]。因壶腹部梗阻的持续时间与ABP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超过24 h后极易发生胰腺出血性坏死。故临床治疗初期的关键在于消除胰管梗阻和终止高压胆汁反流[8]。以往临床针对本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因而不被患者广泛接受。
吴春生等[9]研究发现,针对ABP患者早期行内镜微创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包括ENBD、EST及ERCP等,内镜下行ERCP或EST治疗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提高引流胆汁、消除胆道梗阻及恢复胰腺组织的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证实,研究组经内镜微创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0.22%)显著优于仅给予保守治疗的对照组(76.67%)(P<0.05)。但因术中牵拉反应易导致患者胆管内压力增加,肝脏受挤压后释放多种合成酶侵入毛细血管,进而导致肝酶升高,影响患者肝功能水平,且手术易对患者胆囊造成创伤,导致患者术后胆囊收缩力降低,进而引发一过性肝酶升高[10]。多数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明显,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且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极易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影响患者预后[11]。而内镜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对肝功能影响小等优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研究组ALT、AST、GG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内镜微创治疗对ABP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小。
张立华等[12-14]研究发现,行早期内镜介入治疗,可明显减少胆汁反流入胰管,降低胆胰管压力,促进胰腺微循环改善,阻止病理进展。同时,内镜介入治疗有助于尽早发现病因、解除梗阻缓解临床症状,及时控制病情恶化,改善患者预后[15-16]。同时,内镜微创治疗可显著改善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并缩短其住院时间[17-2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白细胞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胰腺脓肿、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肾衰竭、心功能衰竭)发生率(10.87%)为明显低于对照组(25.56%)(P<0.05)。结果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表明内镜微创治疗可明显促进ABP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将其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ABP患者行内镜微创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且对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在ABP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