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萍,裴刘成,王春珺
(内蒙古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内蒙古 乌海 016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包含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内脏器脱垂,以及性功能障碍等,是发生在自然分娩妇女群体之中的最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针对处在产后42天的妇女选择适当方法开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干预,对于控制降低患者的发病率,确保妇女在产后实现盆底功能的良好恢复,具备重要意义[1-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产后42天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定期产前检查基础上,为其尽早实施了盆底健康教育与指导盆底肌训练,报告如下:
2017年9月~2018年7月,将184例产后42天妇女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92例。参照组年龄介于22~35岁,平均(29.4 6.4)岁,孕周介于36~41周,平均(40.2 2.4)周。研究组年龄介于23~34岁,平均(29.3 6.3)岁,孕周介于37~42周,平均(40.1 2.3)周。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年龄,以及孕周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为参照组实施单纯性定期产前检查,针对研究组在实施定期产前检查基础上,为其尽早实施盆底健康教育与指导盆底肌训练,要指派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化盆底康复师,从妇女孕28周开始为妇女实施健康知识教育和分娩知识介绍,其具体内容涉及分娩方式、产程进展过程、妊娠与分娩过程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作用等方面,继而为妇女开展盆底肌肉组织的锻炼指导干预(要指导患者自主完成肛门部位和阴道紧缩动作,每次收缩持续时间达到3.00 s以上后放松,持续锻炼过程持续时间为10.00~15.00 min,每天实施3次)。
对比两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以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指标测算值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指标测算值。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计数资料(n,%)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存在组间差异。
研究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n,%)
研究组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指标测算值4.35%(4/92)低于参照组18.48%(17/92),组间有差异(x2=9.084,P<0.05)。研究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指标测算值3.26%(3/92)低于参照组21.74%(20/92),组间有差异(x2=14.360,P<0.05)。
妊娠生理过程和分娩生理过程对女性的盆底组织基本结构具备显著影响,在女性盆底组织承受较大程度生理改变条件下,通常会引致其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结果[3]。
对于处在产后42天的妇女而言,在实施定期产前检查基础上为其尽早开展盆底健康教育和指导盆底肌训练,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在产科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处在产后42天的妇女而言,在实施定期产前检查基础上为其尽早开展盆底健康教育和指导盆底肌训练,相较为其实施单纯性定期产前检查,能显著改善妇女在产后阶段的盆底肌力恢复状态,控制和降低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改善优化妇女的产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