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的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研究来自云南省的实证分析

2019-08-22 10:06韩剑磊a明庆忠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9期
关键词:德宏目的地边境

韩剑磊a,明庆忠

(云南财经大学 a.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b.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边境旅游因资源禀赋、政策和制度创新集成、边境旅游试验区设立的示范契机等内外部因素正逐步成为与出境旅游、港澳台旅游并驾齐驱的三大出入境旅游市场之一。随着当前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各边境旅游目的地市场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疏于科学规划等发展问题,加强对边境旅游目的地科学有效的管理引导,提升边境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国边境地区打好“边境牌”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研究视角,采用投入—产出效率指数评价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态势与差异,并提出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对策路径。

国内外对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缘起于将“竞争力”概念引入到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聚焦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1,2],主要包括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5-9]、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10-1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14,15]、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方法[16-19]、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和提升路径[20-24]等几个方面。通过梳理发现,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的认识已从“市场地位论”逐步转向为“综合能力论”,并在此基础上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依据,形成综合考虑辅助性资源和设施、核心资源和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环境管理等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正逐渐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出现投入—产出分析[25]、GIS空间分析方法[26]、灰色关联分析[27]、主成分分析[28]、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29]、重要性—绩效分析[18]、结构方程模型[10]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管理学视角提出了综合质量管理、标杆学习、目的地知识管理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同时,对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对象选取也逐步呈现国家、城市、目的地、景区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研究趋势[30-35]。

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及其概念模型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整合各类旅游要素,引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生产旅游供给产品和服务的空间经济系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能持续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并且能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和旅游目的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能力。其核心内涵一方面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造财富增加值、增加利益相关者实际收益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强弱比较。区别于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等概念范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它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居民利益的综合福利[6]。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36],不同旅游目的地包括旅游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物质资本等在内的禀赋条件差异,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基础,而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禀赋有效利用和价值转化的能力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24]。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源起于围绕旅游目的地所发生的吸引、接待和补偿三种相互作用。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作用主要是吸引和接待,对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施加的作用是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公平的获得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是对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和各供给要素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一种补偿。这种补偿的作用在于使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和接待作用可持续地保持,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能力[7]。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作用机制是目的地以其所具有的要素资源作为基础投入,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经历、满足旅游者需求,最终产生提高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收入,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增强旅游目的地企业效益等利益相关者福利的业绩产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质是在一定投入下获取最大最优的产出能力,旅游目的地市场表现差异取决于不同旅游目的地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即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以各类基础资源禀赋、资本要素和支持性要素作为投入部分,以目的地市场规模和利益相关者经济效益作为产出部分,形成以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为衡量标准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图1)。

图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概念模型

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方法

2.1 竞争力投入—产出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 Method)[37],引入旅游目的地系统,以投入—产出效率反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38]。在投入—产出确定的前提下,不同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产出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投入—产出效率越高,表明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越强,反之亦然。采用投入—产出效率指数E值作为评价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实力的衡量指标,评价反映边境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水平。计算公式为:

E=Y/X

(1)

式中,E为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投入—产出效率指数;X为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综合指数;Y为边境旅游目的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

表1 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竞争力评价模型,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借助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生产函数描述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的思路,旅游目的地作为地理空间范围明确的经济运行系统,除了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旅游服务基本投入要素之外,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在于其所具备的资源禀赋、设施设备建设水平是诱发旅游动机、产生旅游行为的根本推拉力。因此,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系统主要包括资源禀赋、资本、劳动力和支持性因素4个方面。而在业绩产出方面,旅游目的地产出是竞争结果的客观反映,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规模及其带动效益。因此,本文从边境旅游目的地市场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旅游目的地的产出情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考虑边境旅游目的地特殊性,提取梳理相关评价指标并进行筛选,构建投入—产出两个方面的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3 测算方法与权重确定

采用多目标加权评价的方法对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测算。即在求取综合权重时,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两种方法的中间过程相结合来计算综合权重[39]。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熵值计算:使用最大元素基准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根据熵值法,求得各元素指标的权重A,计算公式为:

(2)

计算各级指标组合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元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同层子元素相对于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并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级指标关于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

Bx=(в1,в2,в3,в4);Φx=(Φ1,…,Φ13)

从其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膨化虾料的水中稳定性要好于制粒虾料,这个结论也符合Ranjan进行的实验研究结论[3]。这是由于膨化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淀粉的糊化度较高,同时蛋白质也发生变性,而糊化的淀粉和变性蛋白在饲料中起到了粘结剂的作用,从而导致膨化颗粒料有较好的水中稳定性。②膨化虾料的吸水率要好于制粒虾料。这是由于膨化料有一定的膨胀度,而带来物料内部具有一定的组织化、纤维化结构,这就使得膨化料具有更好的吸水性能[4]。

(3)

计算指标层综合权重并归一化处理:根据指标层权重Φ、B与熵值A,计算求得指标层综合权重w,计算公式为:

(4)

(5)

(6)

计算综合指数:最终计算求得的指标权重wx,得出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综合指数X,计算公式为:

(7)

同理,边境旅游目的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Y可计算求得。

3 云南边境市州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

3.1 数据来源及权重测算

云南省边境地区包括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8个市州。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22个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云南统计年鉴》、各边境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国内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报告》和云南省旅游委相关统计数据。通过相关数据与公式,计算得出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及产出各指标权重(表2)。

表2 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及产出指标权重

3.2 要素投入及业绩产出综合指数测定及分析

通过式(2)—(7),测算得云南省8个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要素投入综合指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表3)。

表3 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及业绩产出综合指数及排名

要素投入综合指数测度分析:要素投入综合指数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旅游综合投入水平。该项指数越高,表明旅游目的地旅游投入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少。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投入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且等级层次明显。西双版纳、红河、德宏、保山四地依托旅游发展的历史基础、资源条件、市场知名度等优势,在旅游设施建设及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投资空间,综合投入指数在60以上,处于第一层级;普洱、临沧、文山三地虽然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在边境市州中位于中上游水平,GDP高于德宏、西双版纳等旅游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但在旅游产业发展领域投入不足,综合投入指数从55.61下降到39.88,出现了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这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投入水平越高的一般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缓慢、旅游统筹发展认识不足、配套资金到位缓慢等;怒江州受限于其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滞后,旅游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从图2可见,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资源禀赋整体差距不大,临沧、红河两地旅游景区资源数量和资源密度优势相对突出,西双版纳、保山两地均有5A级景区,普洱、德宏则依靠其生态资源和边跨境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在旅行社、星级酒店等业态物质资本投入方面,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其中西双版纳、红河、保山、普洱、德宏五地旅游业态发展相对优势明显;在人力资本方面,红河、德宏、保山因其旅游市场就业人数规模和高等学校的后备人才储备基础,使这些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交通设施方面,除怒江州的通达性较差,存在明显短板之外,其他边境旅游目的地交通设施投入水平较均衡,且在口岸数量和边贸通道开放程度方面均呈规模发展态势。

图2 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对比分析

图3 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业绩产出对比分析

从图3可见,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作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最为重要的3个集散辐射中心和边境枢纽通道,国际旅游吸引力显著高于省内其他边境地区,对整个旅游市场产出贡献最大,入境过夜旅游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普洱、临沧、文山、怒江三地的入境过夜旅游市场规模相对差距明显,国内市场整体水平相对均衡;西双版纳、红河、普洱、保山四地是国内客源市场最受青睐的边境旅游目的地。普洱、临沧、文山三地则主要依靠国内客源市场,是旅游市场的支柱性因素;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充分发挥其口岸数量优势和边贸通道便利条件,口岸入境一日游市场规模显著;在旅游市场效益方面,红河、保山、西双版纳三地的旅游发展优势明显,能充分地将客源市场流量转化为目的地社会经济效能;怒江则由于受基础条件限制和旅游投入的影响,整体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益极低。

3.3 投入—产出效率指数测定与分析

根据式(1),测算得到云南省8个市州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并对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进行等级划分:首先,基于规模经济性概念,将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划分为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当E大于1时,旅游目的地业绩产出水平高于要素投入水平,规模经济性越大,其竞争力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其次,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进行细分层次划分,确定1.2、1、0.6为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层级的划分依据。其中,当E值大于1.2时,表明要素投入得到充分转化;当E值小于0.6时,表明要素投入低效和无效转化显著,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云南省边境市州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及竞争力等级

从表4可见,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的投入—产出效率等级差异较为明显,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分化显著,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为占比各50%,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其中,红河、西双版纳、德宏、文山四地旅游产出综合指数均大于旅游要素投入综合指数,旅游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大于1,旅游业发展具有规模经济性;保山、普洱、临沧、怒江四地旅游产出综合指数均小于旅游要素投入综合指数,旅游投入—产出效率指数小于1,旅游业发展规模不经济。此外,红河、西双版纳两地的E值大于1.2,两地要素投入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具有显著的效率差异优势,是云南省边境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德宏、文山两地E值在(1,1.2)区间内,表现为投入与产出较好的相互依存关系,两地在旅游目的地生产质量管理中,有效地将旅游要素投入转化为经济产出,具有较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保山、普洱、临沧三地的E值在(0.8,1)区间内,对旅游要素投入利用效率一般,仅维持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略低的水平,但后续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怒江E值低于0.6,要素投入匮乏,对旅游资源与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要素投入远远高于产出,效率低、竞争力弱,呈现出“入不敷出”的发展局面。

综合而言,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属于“双高型”规模经济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与业绩产出水平较高,是云南省最为知名的边境旅游目的地。它们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较高的旅游资源品质、较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和相对规范的市场监管。文山属于“双低型”规模经济旅游目的地,即“伪规模经济”旅游目的地,虽然旅游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大于1,但要素投入水平和业绩产出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因为其旅游产业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多依靠原生态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发展原始驱动,单一的观光旅游并未对关联产业产生较大的涓滴效应。保山、普洱、临沧属于“保守型”规模不经济旅游目的地,投入水平略高于产出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保山、普洱、临沧三地旅游市场化程度偏低、高端游客市场比率较小、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而导致旅游消费动力不足,无法形成相匹配的旅游市场规模和相适应的旅游经济效益。怒江属于“双低型”规模不经济旅游目的地,资源禀赋、开发基础等先天条件不足,外加旅游规划、资本投入、人才队伍薄弱等后天供给缺乏,导致旅游竞争力极低。

图4 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旅游投入—产出效率与规模经济性空间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框架进行了梳理,并以云南省8个边境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通过对边境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投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投入规模等级层次明显,旅游要素投入水平并未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一致。红河、德宏、西双版纳、保山4个传统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整体具有显著优势,普洱、临沧、文山3个GDP水平中上游地区反而由于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缓慢、旅游统筹发展认识不足、配套资金到位缓慢等原因综合投入程度不高。从各项要素投入细分来看,各边境旅游目的地资源禀赋差距较小,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业态要素投入是导致整体投入水平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保山、普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在物质资本方面有显著优势,红河、德宏、保山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条件较好。怒江除旅游资源禀赋外,其他要素投入方面均与其他边境旅游目的地差距极大。

其次,对边境旅游目的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在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程度各异。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作为传统边境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旅游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规模优势。相比之下,国内外旅游市场规模是导致各边境市州业绩产出呈现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除怒江外,各地旅游经济效益差异较小。其中,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国际旅游市场规模化水平较高,普洱、文山则主要依靠国内旅游市场。

第三,对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测度分析发现,云南省边境旅游目的地的投入—产出效率整体等级差异较明显,竞争力水平分化显著,异质性发展明显,呈现东南部强、西北部弱的“散点带动,局部发展”的空间态势。其中,红河、西双版纳两地要素投入利用效率达到实际最大化,是云南省边境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德宏、文山充分发挥其自身要素投入优势,竞争力较强;保山、普洱、临沧三地利用率一般,但具有一定的深挖潜力;怒江州要素利用率低、竞争力弱,投入—产出“入不敷出”。

第四,对边境旅游目的地规模经济性分析发现,红河、西双版纳、德宏、文山四地达到规模经济竞争水平。其中,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因较高的旅游资源品质、较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和相对规范的市场监管等因素,呈现出“双高型”;文山表现出“双低型”粗放发展状态,属于“伪规模经济”;保山、普洱、临沧、怒江四地由于先天优势和后天条件等内外部因素,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竞争状态。

4.2 建议

首先,坚持云南省边境地区“全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坚持统筹开发、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协调互动的发展模式[28]。在全域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巩固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三地的发展优势地位,发挥极化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协调其他五个地区借力提升。在空间协同方面,统筹边境旅游目的地的规划,针对空间布局、市场现状、产品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形成顶层设计,构建“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基础共建、产业共荣”的协同发展空间模式,通过构建“滇西跨境国际旅游区、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东南岩溶风光跨境旅游区”,串联边境走廊自驾游旅游线路产品,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旅游产业整体推进、综合效率全面提升。

其次,在区域差异化方面,各市州应充分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区位、业态特点,进行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三地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旅游辐射集散的中心地位;保山、普洱两地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等要素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旅游流的承、转、接;文山、临沧两地应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打造边境特色旅游项目,提高边境地区旅游产品模仿门槛,培育边境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怒江州则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通达性,充分利用周边市场的旅游外溢效应,提升旅游市场边际效率,从而形成边境地区相得益彰、错位发展的旅游产业竞争合作格局。

第三,凸显旅游主题特色,激发旅游创新动能:通过旅游资源潜力挖掘,凸显云南边境8个地区别具一格的旅游本色,打好“绿色、红色、蓝色、原色”4张牌,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红色抗战文化、蓝色海洋跨境、原色民族风情”系列旅游产品。同时,以边境民族村寨的保护促进边境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边境特色小镇建设提升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以出入境便利化渠道优化带动国际化边境口岸旅游区建设,营造全方位的边境旅游氛围。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要素资源,促进要素融通共享,打通关联产业链,完善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提高要素投入环节的效能,实现从“高投入、高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边境整体竞争力。

第四,加强基础供给,优化市场环境:针对云南边境8个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差、旅游经济规模总量偏小、消费能力偏低等产业短板问题,应切实将加强基础供给和优化市场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一是要着力推进旅游交通、信息服务、休闲娱乐、食宿购物等支持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针对云南的边疆地势特点,侧重构建多样化、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彻底破解“最后一公里”等制约旅游可达性的瓶颈问题,如边境州市民用机场建设、高等级公路网络覆盖、泛亚铁路等项目推进。二是构建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资本运作能力。优化外资品牌投资环境,探索特许经营等多元化资本运作模式,加强对本土旅游企业的培养。三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既注重外部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级人才引进,同时培养适合本土化发展的特殊人才。四是立足“境地、境外”两大旅游市场,充分释放国内旅游市场区域旅游规模经济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范围经济的共享红利,塑造和提炼差异化边境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品牌吸引力、口碑忠诚度、市场消费粘性等方面的软环境,充分释放国内外旅游市场消费潜能。

第五,强化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政府统筹管理为引导,形成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企业界进行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的组织框架,打破“区域分割、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的体制壁垒和行政界限,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走出“1+1<2”的囚徒困境。此外,以“旅游+”和“+旅游”的多元思维,借势云南省“旅游革命”和“一机游”,强化区域融合、产业融合,进一步实现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要素资源的充分转化。

猜你喜欢
德宏目的地边境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恋爱中的城市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迷宫弯弯绕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