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因笔者和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班的16位同学的一次田野考察发现云南基诺族乐器“七科”和“布姑”引发思考。当前,国内关注的奥尔夫乐器比较贵,我们是否可以在乡野之间带领学生撷取素材、自制乐器呢?通过比较,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七科;布姑;音筒;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暑期,我和博士班同学一行16人前往云南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进行了为期12天的田野采风之旅,各自从不同视角考察了云南基诺族民间艺人的音乐生活。其中,基诺族乐器“七科”和“布姑”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一来是由于它们属于少数民族原生态乐器;二来我们观摩了乐器的整个制作过程,并参与了合作演奏。这使我想起了奥尔夫教学法中常用的音筒乐器,虽然与七科和布姑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一、云南基诺族乐器七科和布姑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是中国唯一的基诺族聚居地。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3000多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1954年6月,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基诺山区,1957年2月成立“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诺洛克公社,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目前,基诺族人口约有2.2万人,是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基诺山终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原始森林中物产丰富,勤劳善良的基诺人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基诺族还过着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如今,他们已经整体脱贫,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快步前进。基诺山寨以巴坡自然村寨为依托,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及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
7月8日,我们来到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采访了在基诺山上居住的基诺族老艺人子母拉(音译,基诺族沒有姓氏,用接龙方式子传父名,例如:爷爷叫汽车,爸爸叫车轮,儿子叫轮胎,孙子叫胎儿……)。
基诺族老艺人子母拉带我们上基诺山,砍下了一根又高又直的竹子,他用砍刀很快地将竹子砍成几节,经过削尖、挖孔,他用那双神奇的手,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一根长长的竹竿切砍成若干段,做出了两套竹筒乐器和几支笛子,其中的两套竹筒乐器就是七科和布姑。
七科、布姑是基诺族独具特色的竹筒体鸣乐器,它完全依靠基诺人的听觉,在不断砍削调音中确定音高。七科和布姑的主要区别在于,七科由直径较细的竹子制成,带有半开放式的凹槽;而布姑是由直径较粗的竹子制成,在半切面上有一个丁字形的开口。它们的音响效果一个清脆嘹亮,一个厚重低沉。它们的音阶均为五声音阶(do、re、mi、sol、la)构成,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五声调式,令我们不禁感叹民间艺人的听力。
在基诺族原始狩猎响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基诺族竹鸣乐器,到今天仍保留着节奏性和带有节奏型高音背景的“旋律性”演奏形式,通过节拍、节奏、调式、旋律分析可确定其所具备的乐器的初级音乐属性。这类乐器在生产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传递信号、娱乐和祭祀等多重功能,而其在演奏场域中的原始性、空间性,演奏形式上的协作性、多样性又充分体现其独特的音乐传播价值。
二、七科和布姑的演奏
据了解,七科和布姑与基诺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基诺族人民在虔诚倾听大自然声音的同时,发现了竹筒也能发出美妙旋律,于是就用七个竹筒做成了基诺族独有的两种乐器,原始社会末期,上山狩猎是基诺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当基诺人打到猎物时,就会根据猎物的大小敲打七科和布姑向寨子里的人通报,而寨子里的人们听到七科和布姑敲响时,都会纷纷欣喜地走出家门,迎接凯旋而归的狩猎勇士们。
老艺人子母拉做好乐器后,就开始指挥我们玩奏乐器。我们五个人为一组,每人拿着竹片敲击一个竹筒,但敲击的是不同的节奏型。
在子母拉的指导下,我们都快乐地敲击着,时而合奏,时而轮流即兴。
这种音乐演奏即兴性比较强,没有明显的曲式结构,毕竟一个竹筒只能演奏一个乐音,在单调的乐音之下,形成几个声部的叠加,却也构成了多声部的合作效果。由于我们整天在城市里、在音乐学院里、在因特网上享受过太多的音乐盛宴,因此对这种山乡之音的整体感觉是比较单调的,但对于勤劳朴实的基诺人民来说,能在大山间听到这种不同于自然声响的“创作音乐”,已然是精神享受了。
三、奥尔夫教学法中的音筒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育起源于德国,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1924年创立,它以培养健全人格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为基本理念,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本土性、简约性等特点,常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被称为“适合于0至100岁的音乐教学法”,深得世界各国儿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因而在许多国家得以广泛流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几种音乐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是,它设计有一套奥尔夫打击乐器,分为有音高的音条乐器、音筒和音块,以及无音高的小型打击乐器等。音筒乐器由长短不同的筒状塑料短棒制成,全套音筒由完整的八个音构成(CDEFGABC),学生手持音筒,可以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敲击,会发出不同的音高,同时也可以敲击地板发出声音。音筒可以演奏音阶和旋律,也可以组合成各种节奏、音程、和弦等,因其色彩鲜艳,有时还可以作为积木玩具供幼儿搭建“房子”。
目前市面上所用的音筒乐器价格一般为每套60~150元,这对于城镇学校来说也价值不菲,更不用说农村学校了。如何把这些乐器的成本降下来,让更多的教师教得起、让孩子们玩得起,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这次七科和布姑乐器考察之旅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是否可以在乡野之间带领学生撷取素材、自制乐器呢?
四、奥尔夫音筒乐器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演奏与歌唱《我们大家跳起来》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音筒演奏音阶、旋律、节奏与和弦,并为歌曲做和弦伴奏。
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队形进行演奏,边奏边唱。
让学生通过此曲学会为其它歌曲进行和弦伴奏。
教学过程:
(1)每人持一个音筒,八人一组合作演奏上行、下行音阶;
(2)由老师指挥练习演奏I级(1、3、5)、IV级(4、6、1)、V级(5、7、2)和弦音;
(3)附《我们大家跳起来》简谱谱例
(4)音筒回旋曲《我们大家跳起来》
曲式结构: A B A C A
A部:齐唱加和弦伴奏
B部:每个音演奏一个节奏型
A部:齐唱加和弦伴奏
C部:即兴乱打
A部:齐唱加和弦伴奏
五、七科、布姑与奥尔夫音筒乐器的异同分析
根据笔者搜集的文献资料,云南师范大学附小的音乐课已经将七科、布姑这样的少数民族乐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期待他们能够探索更多的民族乐器进课堂的经验和方法。将七科、布姑这样取材于大自然的、纯天然手工制作的本土乐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中国来说,一定会给中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此次云南音乐采风之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也亲历了在偏远地区从事田野工作的艰苦,体会到了走进少数民族生活和音乐文化并获得新知的喜悦。面对民族民间音乐,同学们不仅仅有震撼和敬畏,同时还有深刻的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民間音乐?怎样去向民间艺人学习?怎样与他们进行交流?民族音乐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尽管还有太多的问题无法在短短两周采风的时间内寻找到答案,但这次采风为我们的学术生涯开启了新篇章,打开了新思路,希望我们在践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路上走得更好。
作者简介:尚永娜(1977—),艺术学博士,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