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合理,人口红利消失,供给与需求这两个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需求管理或者供给侧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大探讨。本文通过简要梳理经济学史上关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理论,再进一步讨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关键词:供给管理;需求管理
在经济史上,关于供给和需求的讨论从未停歇。15世纪,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虽没有明确提出需求决定论,但其主张国家干预政策,主张促进出口和实行进口关税,这实际上是对国家进出口需求的调控,即主张需求管理。18世纪,法国出现主张发展农业,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来源的重农主义,这是一种侧重供给管理的理论。随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也出现了重视供给管理的思想,他重新界定了财富和财富来源的概念,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宣称: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一切产品,任何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的过程中,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为增加生产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亚当斯密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和基石,主张将资本的积累放在首位,强调生产和供给。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和“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对日后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继亚当斯密之后,英国的李嘉图、马尔萨斯以及法国的西斯蒙第、萨伊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也对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不同的重视程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萨伊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萨伊定律”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运行的,主张自由放任,肯定了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这成为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基础。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主导经济的思想,也是具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整体供给上还未出现过剩,所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们都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肯定了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出现,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需要对一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着力点不是供给侧,而是在需求侧,需要采用反周期政策抑制经济波动,即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这些理论成为当时资本主义的救市良方。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石油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的政策手段也无计可施。此时,人们开始又回归到供给侧,希望找到资本主义的出路,现代供給学派诞生,主张从“供给管理”方面寻找问题的出路。针对美国“滞胀”现象,他们主张在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增加供给。具体措施为:降低税率和减税以刺激投资,减少政府开支和公共开支以消灭财政赤字,减少和限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可以说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需求决定论和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供给决定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从上一轮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至当代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之间,凯恩斯经济学派和现代供给学派相继提出管理理论,却仍然难逃经济危机的爆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供给和需求主导地位的管理以及两种管理手段的运用。
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并存。苹果手机创造出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雾霾创造出对空气净化器的需求,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创造供给。需求管理可以解决经济的短期问题,它是使实际产出接近于潜在GDP的一种方法,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供给管理则研究的是潜在GDP的增长。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从来都没有将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这两者严格隔离开来。比如实行商品房政策,典型的释放供给,供给侧改革;大规模的基建,典型的需求管理,扩大政府投资。在十九大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内容中,政府指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且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既是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重点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些都说明了需求与供给都十分重要。
这两者的主次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有所不同。在1929大萧条时期,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此时的需求管理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凯恩斯没有意识到他开的“药方”的副作用—需求结构的扭曲。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凯恩斯的理论非但不起作用还火上添油。此时出现了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他们实施减税,私有化,放松管制,鼓励竞争等这些在供给侧的改革和紧缩性的需求管理使经济得以复苏。
总之,笔者认为经济问题在于供求失衡,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使得供给增加,这些增加的供给能否实现,依赖于需求结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一致性常常不能得到保证,政府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投资,或者出口比如一带一路,增加需求,调整需求结构,这是需求管理;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引导符合需求的供给结构来进行供给侧改革,这是长期的供给管理,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当社会在供求平衡中发展时,经济就能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贾康,徐林.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J].经济研究参考,2014(01):35-56
[2]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74
作者简介:谭曌,女,汉族,四川,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