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

2019-08-21 02:27武星彤
财讯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宏观政策通货膨胀新常态

摘  要: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新常态环境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又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发生的新变化做出了具体分析。但在新常态环境下,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滑落风险并存的局面。针对这一特点,文章从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方位部署改革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通货膨胀;经济滑落;宏观政策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述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这个词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意思是指在金融危机后,经济不再有可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速增长状态,这种局面有可能会成为常态。新常态经济的本质为提质增效。具体来说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得到提升,就业岗位充足,价格稳定,民生保障更加完善。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我国的经济新常态,表明我国经济从原来追求增长速度而改变为注重质量稳定的转变。

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征

在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根据新常态的发展需要,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对宏观经济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政策的框架性作用。同时,宏观政策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强的效果,尤其是在稳定经济、调整发展结构等方式中,可以发挥出典型的优势作用,并为实现经济快速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

二、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式

(1)经济结构优化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去产能化、去杠杆化、去泡沫化。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在优化。一是产业结构开始不断演进,第三产业逐漸成为产业主体,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与之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服务主导的发展阶段,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二是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重的作用显著提升。

(2)经济增速下降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开始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首先,经济增速下降是因为受到了周期性因素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的共同影响。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我国为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2009年实施了扩张性政策,保证了国内的经济平稳发展。

(3)增长动力发展

经济发展早期,主要是以生产要素为主,通过不同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但是这种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改变这种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引进新技术,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吸引新技术并且开展技术创新。新常态环境下,原本较为粗放的模式转变为强调技术先进、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化模式。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从原先的要素转变为技术创新,使经济更加符合当下发展的要求。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起点、新机遇、新条件和新挑战。

(1)新起点

从新起点看,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00309.00亿元。纵向来看,我国GDP总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排在世界第10位,占全球GDP的1.8%。横向来看,我国在2010年GDP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规模非常显著,从1999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人均GDP增长速度达到8.57%左右。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644.00元,是1999年人均GDP的9倍。根据世界银行按GDP水平对经济发展阶段得标注来划分的话,中国目前属于上中等收入的国家。

(2)新机遇

新机遇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来概括,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距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

首先看第一个百年目标,2020年全面小康的实现。一个经济指标是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要比201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20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近50万亿元人民币,翻一番约100万亿元。另外一个经济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居民收入包含的分配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将其简单化就是人均GDP翻一番。

(3)新条件

约束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条件进入新常态后发生了变化。约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经济条件可以概括为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方面,进入新常态新的阶段之后,这种变化要求生产方式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本全面显著地提高,这使得国家地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改变。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扩大投入量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过去各种生产要素便宜,所以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当中去,短期经济迅速增长,国民收入迅速上升。现在阶段,生产要素成本日渐提高,若果不及时通过依靠效率来减少成本上的矛盾,可能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须做出改变。

在新常态下还有一个条件的变化就是需求。但是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会发生根本变化。从需求膨胀会转变为需求疲软,从经济短缺转变为产能过剩。具体分析,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是是否会转为疲软的关键。这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是不是比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使得居民储蓄增加,银行存款规模扩大,但银行在市场上能否按照市场盈利的标准找到有利可图的项目,这就取决于这个国家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否则只能在原有产品技术不变,原有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资规模,形成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这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可以进行,但遇到经济危机,这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所引起的规模扩张将会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形成经济泡沫。

消费需求是否会出现疲软关键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否合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普遍大幅提升,但是提升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就会抑制消费需求,因为居民的消费受生理限制。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存货增加,资金链出问题,企业资金链一旦出问题,企业欠银行的钱到期不能偿债,那么依法就要进入停产或者破产程序。进入停产破产的企业数目一旦增加,会带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高失业。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中,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供给的变化导致了高通胀,需求的变化导致了高失业。

(4)新挑战

约束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在 2006 年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三批国家陷入这个陷阱。一是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世界当时的上中等收入水平,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就停滞不前。

第二批是 20世纪80、90年代东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它们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经济起飞之后有一段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90 年代时达到了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的水平,但之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长期靠低水平扩张的经济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作为经济泡沫被淘汰了。

第三批是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实际上达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的水平。但是同样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尤其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过去固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军事冲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所谓西亚、北非这些国家的动荡。虽然发生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也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共同点是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都开始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国家经济现在正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所有的条件因素在我們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

四、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

(1)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通胀风险

2008年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手,财政4万亿元投资计划,货币10万亿元的信贷刺激,到2019年1月末广义货币存量达到186.59万亿元。2018年GDP为900309.00亿元。目前,通胀和过去由需求推动的特点不同。现在约51%是需求拉上,49%以上是成本推动。收紧银根将使市场上资金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贷款利息提高,进而提高企业产品成本,进一步推动成本提升的通胀压力。

(2)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经济滑落风险

经济滑落首先是需求不足。从2003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降到20%以下。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创新力不够,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空间,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小企业有投资需求,但银行对它的资产等方面不信任。企业投入动力不足,靠政府投资短期可行,但长期不可持续。财政赤字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存在,但要适度,世界各国对通货膨胀都有红线,欧盟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再看消费,2013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下降,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分配,居民主要是靠劳动者报酬,企业是靠资本盈余,政府是靠税收。

五、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的具体措施

(1)财政政策层面

在新常态环境下,财政政策以轻微刺激为主,坚持年度财政预算平衡和预算赤字不扩大的原则。一是加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2018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达27084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5700亿元,财政向民生领域的转移明显。二是财政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一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构成了总需求的一部分。

(2)货币政策层面

进入新常态后,货币政策变为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2019年第一季度央行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增长动力加快转换。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稳妥推进利率等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利率、汇率和国际收支等之间保持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产业政策层面

新常态下,产业政策致力于将产业从失衡状态调整到优化状态。一方面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型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产业政策的重心。一是逐步淘汰和重组过剩产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整治钢铁、水泥、玻璃等传统行业,另外通过引入混合所有制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程度和绩效。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服务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促进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流入市场,设立风险资本投资平台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来为新型产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张俊伟.“新常态”下如何完善宏观调控[N].中国经济时报,2015-02-09(005).

[2]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04):12-22.

[3]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4]刘伟.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4):1-7.

作者简介:武星彤(1995.03-),女,汉,吉林省,硕士,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少数民族经济,单位邮编,133000。

猜你喜欢
宏观政策通货膨胀新常态
美国宏观经济格局和宏观政策困境研究
关于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减贫目的下的财政税收宏观政策改进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研判和宏观政策建议